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杀之(子:相当于您。)
B: 而去之(委:委派。)
C: 万钟于我何焉(加:增加。)
D: 王之甚矣(蔽:隐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信和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B: 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叹为观止
C: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努力去探求真理。
D: 一语点醒梦中人,听了他的话,我的心中豁然开朗 , 所有困惑和忧愁都烟消云散。
3、选出填在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在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 、持之以恒;从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 、勇于创新。深究其里,重点却 “工匠”, “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应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A: 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 不仅在 更在于
B: 锲而不舍 不懈追求 不是 而是
C: 不懈追求 锲而不舍 不在于 而在于
D: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 既在于 又在于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寿终殂,这是自然规律,望你节哀顺变,多多保重!”
B: “这才八点(晚20时)就让我们睡觉,你把我们当成更定及睡的老人了!”
C: 在儿子十六岁的生日宴上,父亲教导儿子:“若在古时候,早已加冠 , 以后做事要稳重些。”
D: 手机短信再次响起:“祝贺你晋职左迁 , 前途无量!”
5、下列句子依次采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少年儿童是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花朵。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巴掌大的篮球场能容得下几个人。

4)清澈见底的小溪欢快地流进了大海妈妈的怀抱。


A: 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B: 比喻 反问 拟人 夸张
C: 比喻 反问 夸张 拟人
D: 拟人 反问 夸张 比喻
6、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哄托 花枝招展 贮蓄 绿草如茵
B: 烂漫 黯然神伤 决别 遮天蔽日
C: 倘若 瓜熟蒂落 脉搏 委屈求全
D: 宿儒 悔恨莫及 难堪 混为一谈
7、

根据语境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宣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必覆灭。

A: 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 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 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 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8、

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云海在阳光下泛起银色的光雾 ②最远的山峰便是珠穆朗玛峰了
③从飞机的窗口望出去 ④那银光中现出一座座巍峨的雪山

A: ③②④①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与亚洲众多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同时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前行。
B: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 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可能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C: 走进温宿大峡谷,奇峰林立,如千年古堡,像巨轮飞渡……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
D: 贝聿铭留给了世人一幢幢栩栩如生的精美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
10、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书生老师经常教育大家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
B: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见异思迁
C: 小猴子总是担心月亮会掉下来,天天失眠,真是杞人忧天。
D: 路面刚结了冰,学校德育处的老师提醒我们走路要小心翼翼 , 以免滑倒受伤。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代文学作品,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 2 )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 日更定矣(这)
D: 余强饮三大而别(酒杯)
( 2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4 )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 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 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4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 2 )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 3 )“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 4 )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选择一句赏析:
①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②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答:我选择( )句,赏析:

( 5 )第⑧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一)命题作文:因为有你

(二)请以“愧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二)的请自拟题目作文。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曾一个我,因尔天真过.”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