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莆田六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的诗句、谚语、典故在文中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B: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瞿塘峡的雄伟、壮丽。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字运用巧妙,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D: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 )
A: 辛弃疾
B: 李清照
C: 高适
D: 岑参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阅读名著,使我的语文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B: 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
C: 世博园里,众多国家的场馆宛如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色。
D: 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马来西亚MH370航班于3月8日失去联系,机上227名乘客下落不明,马方却刻意隐瞒信息,丧失了最佳的救援时间,其行为之恶劣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B: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C: 现代社会信息量与日俱增,微信、淘宝已经成为追求时尚的当代中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D: 海内外闻名遐迩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发源于江苏省东台市。
5、下列叙述或理解与原著相符的一项是( )
A: 读《无常》,我们看到“小鲁迅”对活无常的喜爱,又发现“大鲁迅”对“正人君子”的嘲讽。
B: 《五猖会》中鲁迅对东关五猖会的盛况进行详细描绘,印象深刻。
C: 陈玄奘是观音菩萨二弟子金蝉子转世的,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
D: 虎力大仙登坛弄法,被悟空使法力阻住,无雨降下。悟空登坛,风雷大作,暴雨倾盆。鹿力大仙与悟空赌砍头,由于悟空使计,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只白毛角鹿。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惟有严抓安全监管,严惩失职渎职者,才能有效遏止安全事故,保障公众生命安全。
B: 截至下午三点,校园歌手大赛的报名人数已达78人,创历年来参赛人数的新高。
C: 湖边这棵槐树,根深蒂固 , 枝繁叶茂,不管什么季节,都是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D: 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 , 我深感知识储备不足。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绿肥,在当地随处可见,很不引人注意,小小的花,叶子匍匐在地面上。______

A: 要插秧了,它就被翻到泥土下面化成肥料,滋养着庄稼。
B: 要插秧了,泥土把它压在下面,化成肥料,滋养着庄稼。
C: 要插秧了,它就被泥土压在下面滋养着庄稼,化成肥料。
D: 要插秧了,泥土就把它压在下面滋养着庄稼,化成肥料。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打造和谐校园,我们全班同学团结友爱,相敬如宾
B: 春晚舞台上,蔡明那幽默滑稽的语言表达,令人忍俊不禁
C: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9、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对中小学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有效 青少年兴趣特长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③遵循自然规律,方可获得大自然的馈赠; ,粗暴虐待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A: 构建 开发 那么
B: 创设 发掘 那么
C: 构建 发掘 反之
D: 创设 开发 反之
10、

下面有关小说人物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隔离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国王,他思想深邃,主张和平,但受环境限制,对外界所知不多。
B: 《海底两万里》中的康赛尔,他忠心耿耿,性格沉稳,为人随和,对分类学入迷。
C: 《童年》中的“好事情”,他衣衫褴褛,不修边幅,开朗健谈,喜欢邪魔鬼道。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她美丽动人,容易亲近,但后来变得自私自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1 )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 2 )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 1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邻居有烛而不________ ②主人问衡________

③倒屣而________ ④去不返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 3 )上文讲述的有关匡衡勤学的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什么著名的成语?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绛的色彩

卞毓方

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典型。

1938年,杨绛和钱锺书留学法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初起,北平、苏州俱已沦于敌手,杨绛他们若要不回来,有一千个理由,但他们毅然选择回国,理由只有一个,用钱锺书的话说,就是:“每个人的遭遇,终究是和自己的同胞结连在一起的。”

杨绛回到上海,很长一段日子,是为谋生挣扎,她帮苏州振华母校筹办过上海分校,当过家庭教员,当过小学代课老师……1942年底,杨绛受清华前辈系友,也是戏剧家的陈麟瑞、李健吾鼓励,动手创作话剧《称心如意》。说起来,清华外文系跟戏剧大有渊源。系主任王文显是从小在英国受教育的戏剧名家,所以清华外文系涌现出一批话剧人才,如洪深、陈铨、石华父、李健吾、曹禺和张骏祥。杨绛早先曾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现在机会来了,杨绛得着证明自己的可能。她一边在小学代课,一边调动全部的积累,抓紧创作。《称心如意》很快就写了出来。那时,陈麟瑞、李健吾正主持上海职业剧团,迫切需要剧本,杨绛的习作,经二位润饰,迅速推上舞台,李健吾也粉墨登场,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

顺便说一说,杨绛本名杨季康,因为剧本需要,她就按“季康”的吴语切音,起了个笔名“杨绛”。

随着《称心如意》的走红,杨绛又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有评论者指出:“延续的是英式戏剧的传统,幽默与讽刺并存,讽刺的是人性的弱点,幽默的是人生的悲欢”。杨绛的剧作,每一部都受到观众的热捧。尤其是《弄真成假》,李健吾甚至认为:“假如中国有喜剧,真正的风俗喜剧,从现代中国生活提炼出来的道地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是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纪程碑。”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作家,如果用颜色来代表,我想冰心是白色的,萧红是灰色的,杨绛属于紫色。”这是香港女作家舒非的感喟。

说话就到了1949年4月,解放大军兵临长江,蒋家王朝风雨飘摇。2003年,杨绛在《我们仨》中剖析自己当时的情感,她说:“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杨绛吐的是肺腑之言,他们如要走,不是没有旁例,据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杨绛的三姐夫、曾任民国政府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德奎,就随一批民族资本家逃去香港。杨绛既然不走,就是打定主意为新政权服务。1949年夏,战争还没有结束,杨绛和钱锺书应母校清华的聘请,于8月24日携带女儿,乘车北上,26日抵达清华园,开始为新中国工作。

钱锺书担任教授,负责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任教授,因为按照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同在一校任教授。兼任,就是按钟点计酬,钱很少。杨绛自称打“散工”。后来清华废了旧规,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她却拒绝了,宁愿做“散工”,自甘卑微,可以不引人注目。杨绛也是借“散工”之名,行逃会之实。比方说,妇女会组织学习,杨绛不参加——她不是家庭妇女;教职员开学习会,杨绛不参加——她不是专职教师。

杨绛和钱锺书初到清华,“行客拜坐客”,去胜因院拜访费孝通夫妇。费孝通是杨绛东吴的老同学,时任清华副教务长。后来又进城看望沈从文夫妇——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觉得应该主动捐弃前嫌,重新修好。

杨绛自认是边缘人,犹如披了件“隐身衣”。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的人,人家就视而不见,见了也不会跟你较真。杨绛认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菜蔬,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杨绛家乡的童谣有“三月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荠菜花怎赛得牡丹花呢!她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她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1 )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的项是( )
A: “杨绛的习作,经二位润饰,迅速推上舞台,李健吾也粉墨登场,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中“粉墨登场”指李健吾也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化装上台演戏。
B: “随着《称心如意》的走红,杨绛又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中“一鼓作气”指杨绛趁《称心如意》走红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又写了两出喜剧和一出悲剧。
C: 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结尾这句话是说杨绛认为自己身处卑微,对不被人理解表示痛苦、不甘。
D: “后来又进城看望沈从文夫妇——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懂,杨绛觉得应该主动捐弃前嫌,重新修好”中可见杨绛为人谦和有礼、坦荡宽容。
( 2 )“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典型。”分析这一句话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杨绛自认是边缘人,犹如披了件“隐身衣”。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的人,人家就视而不见,见了也不会跟你较真。

( 4 )“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她却拒绝了,宁愿做散工”,你如何理解杨绛这一选择?
( 5 )题目“杨绛的色彩”中色彩的含义是什么?文中香港女作家舒非认为杨绛是紫色的,你认为杨绛是什么色彩的?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一)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态度

占比

项目

大幅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

增加见义勇为加10—20分

支持

91.47%

3.56%

反对

4.05%

68.44%


(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




态度

占比

方式

裸分录取

自主录取

适当加分录取

其它

支持

51.10%

11.73%

19.83%

17.34%


材料三:

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务受社会关注。高考期间,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地告诉记者,太多教的家长对加分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于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裸分全县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张桓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

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授认为,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 1 )根据材料一,请分析国务院、五部门相继出台了给高考加分“瘦身”的政策之后,全国各地高考加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 2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分。
B: 被调在区域内的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都反对高考加分。
C: 受访者极少部分赞成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认为这样更体现社会公平性。
D: 由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
( 4 )结合三则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高考加分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句话有时真的很重要,它能使人振奋、启人心智,让人心里暖意融融;它也能让人沮丧、懊悔不已,甚至心灰意冷。请结合你的经历及感悟,以“一句________的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10。牸潞口”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