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即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B: 刘禹锡诸葛亮和扬雄,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住在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草堂中的杜甫,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同类。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美名远扬。 D: 《爱莲说》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
2、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鼠》作者法布尔和《松树金龟子》作者布丰,都是法国学者、作家。这两篇文章都充满了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之情,渗透着人文关怀。B: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去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C: 唐朝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按照虎惧驴、识驴、吃驴的顺序,塑造了两个鲜明而又典型的形象。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事物吓倒,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D: 《蝉》的作者虞世南,是唐朝人,这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格。 |
3、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也是出自这部散文集。B: 《台阶》的作者是李森祥,文中反映了农民艰难的生存状况和他们改变现状的不懈努力精神。 C: 《老王》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小说《围城》的作者。 D: 《卖油翁》作者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惘然(wǎng) 嗤笑(chī) 阴晦(huì) B: 恣睢(zì suī) 胆怯(qiè) 给予(jǐ) C: 狗吠(feī) 戳穿(cuó) 妒忌(dù jī) D: 诧异(chà) 过瘾(yǐn) 拮据(jié)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杭州开展“两整一治”专项行动,切实减少和预防道路安全事故,保障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B: 气象部门称,造成今年杭州多日被雾霾笼罩的原因是由于杭州本身处于高压系统控制,大气扩散条件差,加上北方污染气团南下影响本地空气质量引起的。 C: 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D: 国庆节前后,我国多地出现抢购买房的现象,以致一些不法商人乘机哄抬价格,许多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坚决打击不法行为,稳定房价。 |
6、 | 下面的话,得体的一项是() A: 当朋友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有何见教?请说吧。” B: 当朋友邀请你看球赛时,你说:“都快中考了,没空!” C: 当老师到你家家访时,你说:“您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D: 当你骑车碰了一下别人的车时,你说:“对不起,没碰坏哪里吧?” |
7、 |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______。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 ②③①④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①② |
8、 |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蝉蜕(tuì) 气冲斗牛(dǒu) 踌躇(zhú) 哽咽(gěng)B: 攒钱(zǎn) 回环曲折(qǔ) 骊歌(lí) 嗥鸣(áo) C: 哺育(bǔ) 妇孺皆知(rú) 亘古(gèn) 祈祷(qí) D: 讪笑(càn) 鲜为人知(xiǎn) 菜畦(qí) 嫉妒(jí)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荆棘 垦切 鞠躬尽瘁 语无轮次 B: 谣言 感慨 妇儒皆知 悲天悯人 C: 暑名 恩惠 珊珊来迟 热泪盈眶 D: 监督 仰慕 忍俊不禁 惊心动魄 |
10、 | 下列作品或文学常识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B: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D: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重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杨志,同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杨志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对上面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C: 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D: “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 2 )词末有“可怜白发生”一句,联系整首词,说说词人为什么感慨“可怜”?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①以头抢地耳________ ②休祲降于天________ ③秦王色挠________ ④长跪而谢之________ ( 2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①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②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3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 4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
柏果树
薛冰
当街炒卖白果的,用的是烧木炭的小风炉。炒锅也不是锅,而是小皮球大小的细铁丝网笼或铁勺,两半相合,可闭可开,一端有长柄,包了木把,可以用手握着翻动,十来粒白果在里面晃悠着,听见一声声硬壳炸裂的脆响,就可以出笼了。趁热剥开来,果肉碧若琉璃,又香又糯,就是择去两瓣间的心,仍微有苦辛,可回味无穷。
我们小学旁边的巷子,就叫柏果树,巷中有两株参天大银杏,树龄已不止五百年,老远就能望见。见大树而知旧家,想来那地方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园林,时移世变,主人和庭院都已泯灭无迹,唯有大树犹存。前人以“树小墙新画不古”讥讽暴发的土豪,是颇有道理的。不过如今也做不得准了,不但古代名画可以上拍卖场竞标,古树名木也可以从深山老林移植。遗憾的是,“人挪活,树挪死”,移植的大树难以成活,数百年蓄积的生命力,不过三五年间便已耗尽,成了一根枯木。只有挖取大树留下的深坑,仿佛是山林睁圆的眼睛,痴痴地巴望着一去不归的游子。
因为柏果树这个地名,使我在很多年里,都误以为柏果是银杏的别称,其实只有白果才是银杏的又名。南京俗称银杏为“鸭脚子”,大约是因为银杏叶的形状似鸭蹼。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就写道,南都的“鸭脚子亦巨于它产,实糯而甘,以火煨之,色青碧如琉璃, 香味冠绝。秋深都人点茶,以此为胜”。在用于茶泡的干果中,没有比它更好的了。
柏果树的这两棵银杏树,一度名声很大。据说日寇侵占南京期间,两树渐渐枯萎,终于死寂;然而一九四九年后,其中一株忽然又萌发新枝,生机勃勃。于是被视为神奇,风传为社会清明的祥瑞之兆,“树犹如此”云云。然而好景不长,我小学还没毕业,那株大银杏就彻底死掉了。所谓枯木逢春,不过是回光返照。
说不清哪一年,枯树也被人伐去。只有柏果树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已经成了 新建的居民小区,当年的古巷旧宅了无痕迹,留在记忆中的,只有白果的清香了。
(选自薛冰《饥不择食》,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年 7 月版,有删改)
( 1 )文中的白果有什么特点?①十来粒白果在里面晃悠着,听见一声声硬壳炸裂的脆响,就可以出笼了。
②只有挖取大树留下的深坑,仿佛是山林睁圆的眼睛,痴痴地巴望着一去不归的游子。
( 3 )本文蕴含了哪些情感?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文。
物质上的珍藏,给人一种踏实感;精神上的珍藏,给人一种甜蜜感。美丽的、美好的,可以珍藏;真挚的、真诚的,可以珍藏。最温馨的珍藏是回忆,最难忘的珍藏是真情。一纸贺卡,一张照片,一支钢笔,一枚邮票;一个微笑,一席话语,一缕思念,一次感动……经过珍藏,陶冶了人的精神,升华了人的思想。
请以“珍藏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不少于600字; (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