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江门市江海区博雅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国风光(北方的国家) 无意争春(竭力、尽力)
B: 更风和雨(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 分外妖娆(格外)
C: 零落成泥碾作尘(凋谢) 寂寞开无主(孤单冷清)
D: 群芳妒(任凭)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夜雨诗意》夜雨进行了具体的描摹。
B: 《听听那冷雨》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对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然后联想到人生的风风雨雨,感慨万千。作者是在借自然界中的雨来抒发自己的情。
C: 《雨夜奇袭》中的雨表明了一次战斗的天气状况,它对我军的进攻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也从侧面表现了战士们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 《雨夜奇袭》以时间为线索,时间贯穿全文,思路清晰条理,衔接紧凑,利于读者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不但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的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在叙事中,文章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感受,而且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C: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怀古佳作。这两首诗都属于律诗。
D: 《梁甫行》的作者曹操与《龟虽寿》的作者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父子诗人。《渡荆门送别》的诗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行动和思想是紧密相连的。
B: “上体育课好累啊——今天学习哪篇文章?”刚从操场回到教室的小杨对同桌说道。
C: 过年的时候,我国各地庆新年的花样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狮子、玩龙灯、放鞭炮等等……
D: 暑假就要来了,你是准备到欧洲游学呢,还是准备到美国?
5、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
A: 人一旦有了理想,精神面貌也会变得不一样,好运接踵而至
B: 不管遇到怎样的意外情况,他总能高度集中,阳奉阴违 , 冷静处理。
C: 他的阅历丰富,在汹涌的文思中洋溢着诗情哲理,勾画人物常常入木三分
D: 这个标题是张老师标的,他当时似乎信手拈来 , 毫不费力。
6、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人知(少) 群蚁排(衙门) 刮目相(擦拭) 当涂掌事(当权)
B: 当之无(愧色) 义愤填(肚子) 杂乱无(章法) 踌躇不前(犹豫)
C: 警报起(屡次) 兀兀年(没完没了) 慷慨淋漓(情绪激动) 锲而不(放弃)
D: 乎不同(远) 气冲斗牛(北斗星、牵牛星) 燕然勒功(山名) 学多识(广博)
7、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8、本学期,同学们通过教材学习,对一些明清小说有了些了解。为分享交流,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请你参加。

与下列作品有关的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取生辰纲》——杨志——施耐庵——元末明初
B: 《范进中举》——范进——吴敬梓——元末明初
C: 《三顾茅庐》——刘备——罗贯中——元末明初
D: 《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曹雪芹——清朝
9、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B: 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 , 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C: 近年来,一些官员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讲排场,比阔气,一言九鼎 , 独断专行。
D: 刚进入初中,家长们就周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关心和照顾真是无所不至
10、下列划线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因为睡懒觉上学迟到了,老师问他原因,他的解释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
B: 望着高耸云间的摩天大楼,很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工程建造实力叹为观止 , 啧啧称奇。
C: 她将歌曲《九儿》演绎得荡气回肠,而她唱歌时目空一切的神情,也让观众为之倾倒。
D: 随着指挥的手一收,合唱团孩子们优美的歌声戛然而止 , 而观众们仍然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文阅读。

黎峨道中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初嫁女,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

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铜、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3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

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做 “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

( 1 )请简要描绘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

( 2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 3 )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顺顺很奇怪。你阅读上述材料后,向顺顺谈了自己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释】①还:通“旋”,掉转身。②冀:希望,期待。③盍:何。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B: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C: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D: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王生不 说________

②吾能识之 悉:________

③王生益 愠:________

④王生惊觉,曰 谢:________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②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 4 )李生要告诉王生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现代文阅读

紫藤萝瀑布(节选)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籐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幡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 1 )十多年前,作者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感到失落悲痛:如今,作者见到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又是怎样的心情?
( 2 )将文中加下划线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
( 3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 4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浸透着作者的情感。《紫藤萝瀑布》一文寄寓了宗璞先生怎样的情思?下面这段写紫藤萝的文字又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紫藤的茎弯弯曲曲,绕着柱子往上爬,盖满了紫藤花架。紫藤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除了花香和美味,还有郡淡淡的紫色。她如琴音铮韵,弹奏出汩汩流淌的山泉溪流。长大后,我虽然离开了故土,离开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可是我对紫藤花的眷恋,依然在每年的花季里释放。所到之处,只要是有花开的地方,我总是忍不住寻紫藤花的踪迹。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飘落的广告单

韩研研

桥头,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捧着一叠产品宣传单,一张张地发给骑自行车或过路的行人。

老太太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木然地望着来往的路人,一只手机械般地摆动着——她已经在那里站了很久、很久了。

一张广告单塞到一位穿着入时的小伙子手里,小伙子说:“噢,我不需要。”老太太像没听见似的,只顾着发。只见小伙子用手轻轻一弹,那张白纸黑字的广告单便飞起来。

一个学者模样的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过来了。老太太照例发给他一张,中年男子没有接到,老太太已经松手了,又一张广告单扔到了地上。

过了一会儿,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骑车过桥。老太太抽出一张广告单想放在车篓里,但手却碰到车龙头上。年轻的母亲“呀”地叫了一声,自行车摇晃了几下,随着一句“讨厌!”一张广告单悠然飞落……

不远处,一个男清洁工一边扫着地上的广告单,一边哺哺地骂着什么,那飘落的广告单几乎覆盖了桥面。就这样,老太太“扔”完了广告单,拎着空人造革包正要走,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风风火火地来到了老太太的身边:“妈——你怎么呆在这里呀?”老太太闻声绽开了笑脸:“儿呀,我呆在家里闷得慌,不如出来发发广告单,还能挣点钱花呢!”小伙子看着满地的广告单说:“妈,您这不是灯草儿架桥——白搭吗? ”老太大摇着脑袋道:“唉,反正发完了拿钞票。”她儿子点点头说:“这倒也是。不过——”

忽然,小伙子像想起了什么,从地上捡起一张印满脚印的广告单,他马上愣住了。半晌,儿子才大叫起来:“我的妈呀——这是我承包的工厂,花了几千元给广告公司印发的产品广告单呀。”

( 1 )老太太发广告单的目的是( )

A: 她喜欢广告宣传活动,也想为儿子工厂尽一份心。
B: 她在家里闷得慌,借此出来散散心。
C: 她想为儿子工厂出一份力,也借此挣点钱花。
D: 她在家里闷得慌,也借此挣点钱花。
( 2 )​如果雇用老太太的是广告公司,则小小说讽刺的是________,如果雇用老太太的是儿子的工厂,则小小说讽刺的是________;但从小小说有关内容看,应是________(前者、后者)更合理些,也更具讽刺效果。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共和国在今年庆祝了七十华诞,改革开放也已历经四十年,而你也在人世间行走了十几年,还有半年就将告别初中的学习生活。国家民族、家庭个人,都在岁月的风尘中走过。

请你以“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变形金刚”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