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B: ③⑥⑤①②④ C: ⑤①④③⑥② D: ⑤④③②①⑥ |
2、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签字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书中的观点是无可置疑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B: 经过拙劣的译者的翻译,这部本来卓越的作品却会变得黯然失色 , 甚至失去另一语境中的众多读者而终究被人们遗忘。 C: 在以前的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叛徒总是鹤立鸡群 , 让观众一眼就能认出来。 D: 他们俩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 , 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
3、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偏僻 狡辨 和颜悦色 振耳欲聋 B: 燎原 帷幕 人情事故 出类拔萃 C: 眼眶 喧哗 销声匿迹 慢不经心 D: 浮躁 震撼 川流不息 天衣无缝 |
4、 | 下列对《敬业与乐业》一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引用了儒家、道家经典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本文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C: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全篇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在引用古籍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很自然地化深为浅。 D: 文中所谈的“业”指职业,作者所谈到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观点针对的是特殊的人群,即已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因此本文对中学生的意义不大。 |
5、 |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 ②③④①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①④ |
6、 |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秩序井然 惊慌失错 期期艾艾 波光嶙嶙 B: 气充斗牛 锲而不舍 顶礼摹拜 芒刺在背 C: 精巧绝纶 物竞天泽 踉踉跄跄 无可置疑 D: 长途跋涉 红装素裹 袅袅烟云 孜孜不倦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谒见 屹立 甘之如饴 B: 纽扣 既使 诚惶诚恐 C: 潮汛 空暇 略胜一畴 D: 端详 船舱 别出心栽 |
8、 | 选出对加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满铁范为一板 ②持就火炀之 ③己自布字 ④则第二板已具 A: ①全部 ②烤 ③另外 ④准备好B: ①排满 ②烧 ③另外 ④准备好 C: ①排满 ②烤 ③别自 ④具有 D: ①排满 ②烤 ③别自 ④准备好 |
9、 | 下次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网络热词频出,最近又炒火一个——“积极废人”。“积极废人”专指那些热衷不断给自己树立目标,却很少能圆满完成的人。《北京日报》评论说 。其实,成功永远不可能自己从屋顶上掉下来,撬动它的支点只能是专注。 ①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手中握有大量的资源和机会,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倾力打造“绿色通道”,帮助他们成长。 ②“积极废人”映照出的是现代人在海量信息冲击下的被动与彷徨,浮华喧嚣的环境、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专注成了稀缺的品质。 ③结果就是每一条外部飘来的信息,每一点外部环境的干扰都会让手中的事情停止,让心中的梦想永远停留在“做梦”阶段。 ④但问题恰恰在于选择太多、可依赖的东西太多,反而破坏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丧失了全神贯注的能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④③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慷慨淋漓 哺育 狂澜 屏障 山巅 B: 目不窥园 霍霍 溯气 懊悔 赚钱 C: 历尽心血 机杼 策勋 怪诞 田垄 D: 锲而不舍 蚱蜢 红装 迁徒 祈祷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首联中,诗人写“城春草木深”有什么用意?( 2 )说一说你对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理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资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①纵而不问,乡闾②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③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④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注释)①职方君:指苏序,苏洵的父亲。②乡闾:乡亲、亲族。③茂材异等:出众的优秀人才。④六经、百家:《六经》指孔子整理先秦典籍,后成为儒家经典。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 1 )小胡在阅读本文时,不理解“即”的意思就去查阅了字典,他发现,“即”原本写作如图,左边一个和“豆”一般的食器,右边一个人跪坐在食器旁边张着大大的嘴巴,准备享用食器中的美食。由此可以推测,“即”的本义是________。现在,“即”有下列几种意思:①就是;②到;③当下,目前;④靠近,接触;⑤就,便。文中“及即之”中的“即”的意思是________。 君 之 文 博 辩 宏 伟 读 者 悚 然 想 见 其 人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 ( 4 )小胡在批注此文时点出了“久之”和“顷刻”两词,请你结合词义谈谈这两个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 )班级讨论时有同学提出,苏洵多次科举“不中”就“退”而放弃,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最终中举,范进比苏洵更能够证明君子应自强不息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该观点?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韩吉辰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100米,气温要降低0.6℃,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5期)
( 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春天的标准、________、春天的秘密。( 2 )文章引用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语句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3 )请说出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 )阅读第⑦段,分析划线词语“流连忘返”的表达效果。( 5 )阅读⑥⑦段,选出对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 春天从来不到高山驻足,春天到达海边的时间较晚,这是高山和海滨成为避暑胜地的根本原因。北京,北京
陈启文
①我这个外地人,在北京待得越久,越能感受到北京的独特魅力。
②北京之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北京包容一切,亦可消化一切。北京很傲慢,但没有偏见,他把所有的人都视作自己的子民。坐着板儿爷的洋包车在老胡同里逛着时,板儿爷问你,哪儿来的啊?你告诉他,湖南来的。唔,板儿爷唔一声,湖南好啊,湖南出了个毛泽东啊。如果你告诉他是广东来的,香,板儿爷同样唔一声,广东好啊,广东有钱啊。板儿爷这样唔着,夸奖着,像个长辈在夸奖自己有出息的儿子,你下意识地就会觉得,北京的确像是一个严厉而慈祥的父亲。
③在北京,我住得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是菜市口。那里有一家很适合我这种小地方来的人居住的旅馆。我孤身一人在这里住着时,从来没有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傍晚时我喜欢在这里闲散地疲步,黎明时我喜欢听燕子和鸽子的呢喃,北京一下变得充满了生活的味道。这让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我已不是从外地来的一个匆匆过客,我一直就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
我喜欢这里的干净,有风也有阳光,人也不太拥挤,而且非常方便,它离很多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近:陶然亭、天坛、大观因、琉璃厂文化街……
④走几分钟就到了邮局,可在第一时间买到全国出版的最新报纸和杂志。紧挨着邮局就是地铁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看看书,一条路上就有两三家书店,都不大,但书很上档次,商务、三联、中华书局,在这样的书店可以“泡'就是泡上一整天也没有人撵你。
⑤在夕阳的余晖中与一条老胡同相随而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花草爬藤。走进这样的地方,你才感觉到胡同和四合院是结伴而生的,乍一看,一幢幢灰色旧楼就像刻出来的版画,木刻画,它与江南那些田园诗或水墨画般的老建筑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我喜欢在这里悠然自得地逛着。每一条胡同,也可能是另一条胡同,它穿过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从元明清延续到现在,很多东西混杂在一起,让我感到迷茫,难以分辨。偶尔也会想起来,这里是谭嗣同被杀的地方,但早已闻不到一点儿血腥味了。无数脚步匆匆踩踏过死亡的地方。一百年了。我在这里回望那早已消逝的一切,一段黑白年代的记忆。
⑥但在四合院最多的地方,要想看见一座四合院是不容易的。我是说,现在的北半截胡同那间四合院,谭嗣同的故居莽苍苍斋。我其实没想过要去那里,我甚至压根儿就没想起过那里还有这样一座四合院。但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要说其实不难找,也不远,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就是。这让我感到意外,这种无意中的发现总让人觉得意外,而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与他的就死处,竟会这样近,很难想象一个人从人生的另一头走到这一头,竟然走了整整三十六年。这是多远的一条路?我感觉我已经走进了一个世纪之前的某个傍晚。这是我第一次走得离北京这样近,以无意的方式。
⑦像这样的四合院,这样的来历,北京还有很多,也大都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但我很庆幸它们被保存下来了,哪怕是保存在一种遗忘的状态。从里边出来,我看见门口有一棵树,不知是什么树,是那种可以一边落叶一边又同时长出树叶的树。我还像刚才那样慢慢溜达着,此时,老胡同里真是静极了,夜色突然变得很深。脚底下有了一点儿闷闷的回声。这才觉得,北京很大,也很深。
⑧隐居于这些老房子里的不仅只有老北京的记忆,还有生活,老北京的生活。譬如说,去老舍茶馆喝杯茶,吃点京味儿小吃,看看戏。老舍茶馆的风格也是我喜欢的,红色的门廊,眼睛被一盏一盏的红灯笼照着,满眼红彤彤的喜气色彩,连影子也红透了,一派的朱红,中国红。那八仙桌,那靠背椅,却是别出心裁的黑,黑得耀眼发亮,这样的红与黑,深厚,恒久,大俗中的大雅,适合平民,也适合文人,二三好友围坐一席,嘴里有吃的,耳里有听的,眼里有看的,一个个幽静细长的女子,穿着旗袍,仿佛正从清為走来,脸儿润白,俊棉,含着一点儿笑,在满座的宾客中来回抖茶。而你往这椅子上一坐,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生活方式。
⑨这是一个可以忘掉时间的地方,一个连你自己也要忘掉的地方。丝毫没有察觉,你也成了这里的一种布景和效果。叫板的痛快,品茶的悠闲,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老北京的风韵。只有茶是不老的,如花般鲜嫩的,清纯的,每注一缕热水,从根一直漫向芽臾我感到了一种重生般的生长的力量。轻轻吸饮一口,仿佛吸了一口春天的气息。杯中香气缭绕,台上余音绕梁,这座上闲情,这缓慢悠闲地打发时光的方式,在这疲于奔命的年头,已不是消遣,已经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您咕,这会儿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
(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北京有哪些独特魅力。你选出的语句:________
你的问题:________
你的解答:________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我班新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一条山涧的两岸是悬崖峭壁,涧内水流湍急,打在岩石上冲起白花花的泡沫,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四个旅客——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正常人来到了这里,他们想要到对岸去。悬崖之间只有一条铁索桥,四人别无他法,只能一个接一个抓住铁链。慢慢爬过去。盲人安全地过去了,聋子安全地过去了,还有一个正常人也安全地过去了,可另一个正常人却因在铁索中间腿发软,不敢前进,最终掉进了河里。
事后盲人说:“我看不见任何东西,不知道山涧的水什么样子,只是紧紧抓住铁链,像平常一样地走了过来。”聋子说:“我听不见水流的咆哮声,恐惧减少了很多,只注意不向下看,便安全地走了过来。”而那个过了河的正常人则说:“我过我的桥,悬崖峭壁、水流湍急与我有什么关系?只注意踩稳抓牢就是了。”
写作要求:
①若选题一,请按要求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④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