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嘉善县泗洲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夸张)
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拟人)
D: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对偶)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屏障 隐秘 通宵达旦
B: 阻遏 慰籍 周而复始
C: 炼达 愧怍 相得益彰
D: 预兆 诀别 闲情逸志
3、下列酒联与对应的节日习俗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绿酒红梅迎旭日,黄莺燕舞舞春风。
B: 端午节:艾酒溢芳香传四海,龙舟掀浪气吞八荒。
C: 中秋节:笙歌曲中千家月,凤酒香里万颗珠。
D: 重阳节: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4、请选出对下列一段话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 )

坚持是一种意志①;坚持是一种持之以恒②、善始善终。古人说,“滴水穿石,绳锯木断③。”也就是一种坚持的道理,坚持就会胜利,坚持就会成功。让我们做一个对什么都坚持的人吧!④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雨后的青山湖如出浴美人,舟行寂寥的湖面,游人沉湎于氤氲的云气中,如梦如幻,喜不自胜。
B: 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C: 像我这样极为普通的芸芸众生的人,也许不能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但也可以使生命熠熠闪光。
D: 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 , 游刃有余。
6、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逆转 风骚 教课书 如释重负
B: 斑斓 沉缅 正能量 自知之明
C: 轩昂 葱茏 文绉绉 变本加利
D: 签署 粗犷 浣溪沙 孜孜不倦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避免这类事故今后不再发生,交通局加大了宣传的力度。
B: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新来的老师的报告。
C: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出征马里亚纳海沟,执行大约7000米左右的海试任务。
D: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鄙(bó) 然(chàng) 罚(chěng) 轻怕重(niàn)
B: 派(qiǎn) 和(cān) 匍(fú) 怪不经(dàn)
C: 钦(chāi) 伏(juǎn) 呻(yín) 随声附(hè)
D: 叮(zhǔ) 护(bì) 职(chèn) 畏罪逃(qián)
9、选择用词准确的一项( )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______的天气。

②然而这群平时很______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③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______的羽毛里。

④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______,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A: 恶劣 温和 蓬松 鲜艳
B: 糟糕 温顺 柔顺 鲜亮
C: 恶劣 温顺 蓬松 鲜亮
D: 糟糕 温和 柔顺 鲜艳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 果得/于/数里外
D: 然则/天下之事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过 湖

俞 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 1 )诗中有画。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________。

( 2 )景中有情。

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谗受贬,由参知政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1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 2 )①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②有什么依据?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议论文阅读。

千万别折腾汉字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 ”,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千万别折腾汉字。
B: 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C: 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
D: 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
( 2 )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
A: 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B: 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C: 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 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 3 )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B: 第③到第⑤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
C: “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一句中加点的“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D: 第⑦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不敢老的父亲

①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足足要一个小时。等我放学了,他把我送过去,晚上9点再去接我。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我饭没吃,功课也没做,不得不继续奋战到深夜。于是,父亲决定买一辆摩托车,这样我就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我妈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学会吗?”父亲握紧拳头,一边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一边豪情万丈地说:“穆桂英53岁还挂帅出征呢,我是个大老爷们,小小摩托车还征服不了?”他胳膊上的肌肉松垮垮的,看得我一个劲儿地捂着嘴偷笑。

②我10岁时,父亲60岁,从单位光荣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个人多的街道,摆起了修鞋摊。收费低,活儿做得又好,常常忙得抽不出身吃饭。以前的同事闲逛到他的摊前,不解地调侃:“老黄,退休工资还不够花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干这活。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会的呀?”父亲一边抱着鞋飞针走线,一边爽朗地笑:“这么年轻就闲着,还不得闲出病来。”看着他沟壑丛生的脸,我忽然感觉有点难为情。

③我读高三那年,父亲执意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学人家搞陪读,还不辞辛苦地把修鞋摊也搬了过来。我上课时,他在家做饭;我放学时,他急匆匆出摊。饭做早了会凉,但他总是把时间掐得很准,每次我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可这样的话,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干活,能吃饭时菜早已凉透。我帮他收摊,一个补鞋的中年妇女说:“你孙子都这么大了呀,那你干吗还这么拼命?让儿子养着就好了。”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我还这么年轻,还能多挣点!”说这话时,他68岁,原本挺拔的腰身已经有些佝偻。

④大学时,远离家乡,我和父亲难得见上一面,所有的交流都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他总是在电话里说:“想买啥就买啥,别太寒碜,我还年轻,养得起你。”

⑤毕业后,我留在大城市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离远方的父母越来越远,连电话都打得少了。偶尔打过去,父亲还是那一套话:“家里一切都好,我这么年轻,能有什么事儿啊?在外面好好干,别瞎操心!”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经济支援。此时的父亲已经快80岁了,我知道他已经不年轻,但是我却一直以为他至少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直到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秘密,我一直不知道。

⑥父亲病了,是脑出血。他一直有高血压,常年离不开降压药。他是在鞋摊前病倒的,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年轻人都避之不及,何况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而一周前,他还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还年轻……”

⑦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但最终,只发出极低的声音:“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

⑧原来,这么些年,父亲一直在用行动和语言激励自己、强逼自己时刻保持年轻状态,好给我挣足够多的钱,给我足够多的帮助,给我足够多的爱,也给我足够多的从容与坦然,让我不因有一个年迈的父亲而自卑自怜!

⑨而我,居然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如今,在父亲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 1 )下列对文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按时间顺序,从父亲50岁老来得子写起,直到父亲年到80岁病卧在床。
B: 本文最后两段作者直抒胸臆,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文章更富感染力。
C: “我还年轻,养得起你。”表明父亲虽然面对生活的重压依然能够乐观面对。
D: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愿意为了孩子死而后已并因此不断激励自己坚强乐观的人。
E: 本文属于记人散文,语言饱含情感,从中不难领悟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敬爱。
( 2 )父亲的“不敢老”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3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

②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

( 4 )本文的题目是“不敢老的父亲”,为什么父亲不敢老?用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回首往事,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那一次,你真感动;那一次,你长大了;那一次,你重新振作……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
请从你的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 记事要内容具体完整,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哥缺的是感情寂寞的不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