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东莞市虎门第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

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义愤填膺 忘乎所以 杂乱无章 气冲斗牛 一反既往
B: 无暇及此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C: 狼狈不堪 一泻万丈 荒草萋萋 兴高采烈 恭恭敬敬
D: 死而后己 人声鼎沸 抽抽搭搭 来势汹汹 浩浩荡荡
3、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丰功伟绩 , 收获巨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B: 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C: 爷爷老了,中风严重,两只手有时会情不自已地抖起来。
D: 王老师经常向同学们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 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 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 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B: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C: 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D: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
6、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zháo)落 (léng)镜 (dū)志 (duō)咄逼人
B: (lì)临 (chù)蓄 菜(qí) 人迹(hàn)至
C: (qiáo)悴 (shà)时 (qī)斜 淅淅沥(lì)
D: (nì)笑 菡(dàn) 收(liǎn) (hún)为一谈
7、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 斑斓 鞠躬尽萃 一反即往 妇孺皆知
B: 懊悔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家谕户晓
C: 仰慕 寻欢作乐 当之无愧 义愤填膺
D: 轻捷 潜心贯注 炯乎不同 忘乎所以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B: 《陈涉世家》作者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
C: 法国作家雨果的演讲词《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激情澎湃,被称为 “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D: 《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9、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杂文,该文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
B: 学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后,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我们会发现,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
C: 诗歌《有的人》每一节都运用对比手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D: 《马说》《陋室铭》《核舟记》中的“说”“铭”“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重在说明,“铭”重在抒情,“记”重在记叙。
10、选出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bìng)死 北(míng) (túan)扶摇
B: 嘉(yáo) 口称(chì) (xiào)学半
C: 男有(fèn) (jīn)、寡 尽粟一(shí)
D: 槽(lì) 布(qīn) 选贤(yǔ)能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1 )请对这两首词曲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②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2 )这两首词曲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甚远缀:连接、紧跟
B: 担持刀驰:解除、卸下
C: 一狼去径:直径
D: 前狼假寐:睡觉
( 2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点明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狼的数量,这是故事的开端。
B: 在户与狼的斗智斗勇中,共有三次交锋,俱怕、对峙、奋起杀狼。
C: 全文的高潮在第③段,屠户由被动转入主动,与狼形成相持局面。
D: 最后一段是议论,点明主题,表现人的智慧与力量终将战胜恶势力。
( 3 )将文中划线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

改变我命运的一块小石头

李新勇

①读初中时,只要有男孩子的地方,就能听到嚯嚯哈哈的操练声。

②引火这一切的,是一部叫《少林寺》的电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还在读小学。李连杰在电影里的拳脚功夫,把观众从视觉到心理,都锤得服服帖帖,尤其像我们这样半大的毛孩,个个脑子里都有一个武林高手梦。

③习武得拜师傅。在那时候的横断山区安宁河谷,你可以拜木匠师傅学打家具,拜土匠师傅学砌墙,拜石匠学凿石磨子,拜铁匠学打铁,就是没有习武的师傅可供你拜。哪怕想习武想疯了,也只能根据电影里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象比划。为了学到更多的本事,我们把《少林寺》当武学经典,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们那时候不知道演员的动作具有表演性,以为那就是武术。只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比如电影里和尚觉远的上一个动作跟下一个动作不连贯,在实践中完全照搬他的动作,只配挨打。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往往创造性地发明许多动作。

④到我上初中,连女同学都张嘴降龙十八掌,闭嘴九阴白骨爪。我也瞎练了两三年,我家的土砖头被劈断无数,地里的南瓜、白萝卜也惨遭荼毒。我爹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我盼进初中,以为从此天下太平,没想到没有他的管束,我变本加厉,抱定自学成才的决心,从蹲马步、鲤鱼打挺这样的基本功开始练起。

⑤某日傍晚,我独自于学校操场的草丛中习练鲤鱼打挺。就在我奋力起身,后背、后肩、后脑依次着地,只待借力“嘣”一下弹起来站直时,突然后脑勺一阵锥子刺穿般的疼痛,让我刚刚撑起来的半个身子,复又无力地仰躺下去,痛得想呕吐,眼睛发花,天旋地转。

⑥等我意识恢复后,摸摸后脑勺,没有出血,可那疼痛的部位疼痛得钻心,摸都摸不得,指头碰上去像刀切在肉上。我估计地上有刀子或者钉子。在草丛里摸索,摸到一块比鸡蛋稍小一点的石头。刚才我的后脑勺结结实实撞到这块小石头上了。

⑦此后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整天头痛,不能仰面睡觉,视物模糊,黑板上和书上的文字,都是重影。很长一段时间我既不敢跑步,也不能跳,连大声说话都会牵动后脑勺发出钻心的疼痛。我一代宗师的美梦,终结在一个小小的石头上。记忆力直线下降,从前看一遍就能记住的内容,之后除非是我感兴趣的,读三遍都不一定记得住。

⑧在闭塞的西部农村,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脑震荡。学校离家十多公里,我是住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去一次,回去也不敢对父母说。直到大半年后,父母才从我成绩报告单上直线下滑的成绩看出端倪,那时候已不太疼痛了,母亲带我去让乡下赤脚医生开了一点外伤止痛药,涂擦以后有没有效果记不得,反正一年以后不痛了,视力逐渐恢复,记忆力却一落千丈,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

⑨想当初,我能一目两行,过目不忘,不管哪门学科,只要看一遍就理解,碰上需要背诵的文字,别人大声朗读的时候,我已经能背;别人背诵的时候,我用耳朵在复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无师自通写了个相声,交由同学表演,在全县比赛中居然获得了二等奖。

⑩我为记忆力上的损伤付出沉重的代价,初中毕业补习,高中毕业,也补习。

⑪在记忆力受到损伤后,我唯一的收获是,我发现我的想象力越来越好,在屋子里坐得好好的,心思早已在前往峨眉山或武当山的途中,神游万里,精骛八极,来去如风,比风迅疾。起初我写诗,后来写散文,再后来写小说,从2005年开始,十年间,我出版长篇小说1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发表小说200多万字。

⑫记忆力不好对创作的另一好处是,我背不下别人写的东西,保证我每一句话都是原创。

⑬正因自知记忆力不好,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绝大多数是条目式的流水账,也有片段和独立成篇的,以备查阅。这些文字不一定要公诸于世,也不一定示人。但风过有声,雁过留声,白纸黑字,字字真实,句句坦率。我之所写,全是我之经历、我之所行、我之所言、我之所想。

⑭数十年来,我多次回忆那个让我记忆力受到重创的下午,也许冥冥中上苍要让我的记忆力受到一些损伤,使我不得不用文字将生活中诸多有趣、有意思的事情,以及迷惘、痛苦和灾难记录下来,使之既是一份个人资料,也是一群人、一个时代的侧影。

⑮那块小石头,断送了我的好记忆力,但使我成了一个记录者和写作者。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第10期)

( 1 )能否把标题《改变命运的一块小石头》改成《一块小石头》?谈谈你的看法。
( 2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批注。

①某同学为文中一句话做的批注是:“这一个动词,最能表现对武术的无比崇拜与痴迷神往的境界。”请你写出这句话。

②自选角度,为第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但风过有声,雁过留声,白纸黑字,字字真实,句句坦率。

( 3 )作者用不少笔墨叙述自己学武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4 )本文和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都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两文中的“我”都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你从中各获得了什么感悟?
阅读《在光阴里,磨就一个自己》,完成下面小题。

在光阴里,磨就一个自己

米丽宏

①听到一个词:磨镜,很古旧。是啊,以铜镜照面,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可是,那时的镜子,就是拿一块一块铜,人工打磨,一直磨到光亮可鉴,才成镜子的。

②磨,很有点疼痛感,可疼又如何呢?世间万物,角角落落,哪个不在经受着“磨”呢?在“磨”中痛,也在“磨”中快乐和重生。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就是受磨砺的过程。被小病小灾磨,被贫穷困苦磨,被挫折坎坷磨,被悲欢哀乐磨,纵使从小到大,锦衣玉食,万事顺遂,亦免不了被光阴磨,到老来,一马平川,履历平平,竟没有值得回忆的亮点,岂不是另一种痛吗?

③作家余华在《活着》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是忍受,忍受就是磨砺,磨哪儿,哪儿不痛呢?

④老辈人教人读书,爱说“《文选》烂,秀才半”;教人学诗,爱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文选》烂”,想来是久之自悟,步步生莲,自是磨烂的;那熟读唐诗,何谓“熟”呢?也不外乎磨烂了,嚼碎了,吸收了,跟自我融为一体了。

⑤这磨,是要有一股子专注劲儿的。日月如梭,人生浮脆,专注,好似是一柄锐利的钻头。光阴在磨你,你把光阴打磨成另一个自己。

⑥《老残游记序》里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都是男人的哭啊,因心清,因心痴,因心悟,才有那时代顶尖儿上的长歌当哭,那哭叫我一阵阵心惊。他们把一腔情、整个心,投诸横平竖直的文字和坎坷不平的世道人心,把生命打磨成了一场震撼史册的哭,至今哭声隐隐。

⑦光阴总是磨人,有繁华,必有萧瑟;有红颜,必有色衰;才是美目盼兮,转眼鹤发鸡皮;大自然的脚步,任谁能阻止得了呢?

⑧人,从来不具有光阴的所有权,我们只能打磨攥在手里的每一寸光阴。光阴磨人,最难是坚持。跟你一道的路上,必有前行者,有歇脚者,有歌唱者,也有讥讽者,别人做什么,说什么,与你何干呢?唯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选择,走出原则,做出情调,走出境界。万物走在节气里,你走在自己的路上。跟着光阴走,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⑨泰戈尔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⑩看看供我们使用的光阴,最长不过三万六千余日,做复杂的事情,真的不太够;那就在简简单单的事情里,磨就一个自己。也许打磨的过程有点长,有点累,有点枯燥,但你要真诚地喜爱受打磨的自己,其他的,勿作声,勿表白,一切交给光阴去说话。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 2 )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⑨段“泰戈尔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茫茫人海,你我都是平凡人,但请相信,自己是一个美好存在;大千世界,平凡如你我,也许我们足够平凡,但我们绝不平庸;时代洪流,平凡水滴,汇聚成溪……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你以“平凡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不少于600字。3.不要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无限的思念”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