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B: ③⑤①②④ C: ①⑤③②④ D: ③⑤①④② |
2、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B: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郭沫若称赞他的著作《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C: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D: 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大师。他在《变色龙》中,用夸张手法使警察“奥楚蔑洛夫”这一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教师和家长缺乏有效的________,两者关系紧张是当前的普遍现象。 ②直到今天,遭天旱,四川有些农村里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________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③这些劣质奶粉造成的危害________,奶制品销售市场非整顿不可。 A: 沟通 乞求 骇人听闻 B: 勾通 祈求 耸人听闻 C: 勾通 乞求 耸人听闻 D: 沟通 祈求 骇人听闻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鸢(yuān)鹰 潜(qián)伏 棱(léng)镜 间不容发(fà) B: 瞭(liào)望 猝(cù)发 高跷(qiáo) 休戚(qì)与共 C: 腈(qìng)纶 颔(hàn)首 镌(juān)刻 一蹴(cù)而就 D: 拘泥(ní) 掺(cān)杂 黠(xiá)慧 诲(huǐ)人不倦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刹那(chà) 订正(dīng) 茅塞顿开(sài) B: 贮藏(chǔ) 倾斜(qīng) 轩然大波(pō) C: 解剖(pōu) 酝酿(niàng) 爱憎分明(zēng) D: 符合(fú) 乘客(chèng) 自给自足(gěi)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今年五一期间,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誉的庐山风光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C: 部分西方媒体别出心裁的剪接乌鲁木齐“7.5”事件的图片,歪曲事实真相。 D: 王小刚同学站起来说:“郭老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 ,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
7、 | 下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晦(huì) 酝酿(yùn niàng) 面面相觑(xù)B: 作梗(gěng) 倥偬(kōng zòng) 刚愎自用(fù) C: 恣睢(suī) 倜傥(tì tǎng) 数见不鲜(shuò) D: 恻隐(chè) 亵渎(xiè dú) 言简意赅(gāi)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爸爸的耐心教导,小娟唯唯连声 , 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勤奋学习。 B: 村民集中居住区内有医院、幼儿园、便民服务站等,现在的乡村已经今非昔比。 C: 港珠澳大桥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融会贯通 , 成为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D: 男子委托家人取件遭拒,不由分说拳打快递员,最终被拘留,为自己冲动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
9、 | 下列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犬坐于前。 译: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B: 高可二黍许。 译: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C: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表示感谢。 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
10、 |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至于夏水襄( xiāng)陵,沿溯(sù)阻绝。 B: 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C: 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D: 攀条折(zhé)其荣,将以遗(yí)所思。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不耻劳辱。 ②见火然 , 皆当鸣鼓大呼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 ④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徐令彪之少子也 /辍耕之垄上。 B: 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得而腊之以为饵 D: 超乃顺风纵火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②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4 )文中“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的句意与司马迁《陈涉世家》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 ( 5 )请结合选文中具体的语句,说说班超的性格特点。 |
阅读《与一珠蒲公英的默契》,完成各小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 “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
( 1 )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2 )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3 )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问题:
说明:
阅读晓辉《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有删改)
( 1 )下面对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的改变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作文:
题目:解开缚心的绳索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散文。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