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陆丰市龙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打造“森林天水”,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 , 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B: 电视剧《长征》,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红军远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风雨历程。
C: 网络文学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D: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坐在观光直升机上,透过舷窗,俯瞰无锡的山山水水,景色显得格外秀美。
B: 专家一直强调,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
C: 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
D: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3、

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

A: 半入江风半入云
B: 一味清凉上月时
C: 二分明月万梅花
D: 三月细雨春妩媚
4、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姆斯特朗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B: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C: 每次读《阿长与<山海经>》,我都会被阿长那淳朴的爱所感动
D: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下列选项有错的一项是( )
A: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B: 围绕中心写作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所以必须在作文中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旨。
C: 在“第一次,我看到一只这么丑的猫”中,“第一” “一”是数词,“次”“只”是量词。
D: 老师评价小钟的作文“你的描写很生动”,这里“描写”是名词,“生动”是形容词。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裹藏 畅谈 天旋地传
B: 喧嚣 绝别 毫不犹豫
C: 葱笼 惊讶 水到渠成
D: 花瓣 滑稽 不毛之地
7、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 “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
B: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C: 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D: 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删去“从……中”)
B: 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删去“的生产量”)
C: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
D: 艾滋病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三大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它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将会迅速蔓延,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把“制止”改为“阻止”)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B: 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自己吹暕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C: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D: 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关于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真诚的话)
10、下列词语中划线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溃退 宛如 浩瀚 镌刻
B: 颁发 要塞 泄气 紧绷
C: 萧洒 凌空 遗嘱 轻盈
D: 油光可鉴 殚精竭虑 摧枯拉朽 眼花缭乱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
( 2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公输》回答问题
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①公输盘设攻城之机变 九:
②已持臣守之器 圉:
③公输盘 诎:
④在宋城上而待楚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寇 :

( 2 )请将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②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3 )既然“墨子之守圉有余”,为什么他还要与楚王进行一番关于“窃疾”的说理呢?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做一个有“祖”的人

王开岭

①我曾说,无论教育再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

②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③“山一程,水一程”……你身在何处?你到了哪一程?这就是“身世”。大的身世,即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所谓“家国”,蕴意于此。

④给中学生讲座,我问台下,回到过你们的祖籍地吗?知道祖父外祖父曾祖父们的故事吗?摇头,大部分连名字都不知。

⑤我笑着说,你们都是“孙语空”啊,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⑥日前,我的央视同事做了一档节目,叫《客从何处来》。这是一档名人寻根的节目,第一季有阿丘、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等人,他们从一点线索开始,寻访祖辈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细节。它虽然外壳上借鉴了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但在我看来,它对国人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文化和精神上,它更有理由成为正源的本土节目,因为没有比传统中国更推崇“认祖归宗”了,它可以帮我们做好“中国人”—那种骨子里致认的“中国人”。我在评点易中天那集时说:“这是一条探亲的路。这是几百年的亲,这是几千年的路。不谙身世,生命即缺少出处,即来历不明、犹若孤儿,我们的灵魂即无舍可守、无枝可栖……这样的人生不仅尴尬,而且虚无。易中天著作等身,不过是立言,今乃立身。”

⑦中国人需要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曾经照熙攘攘,如今人迹稀冷。这就叫“人心不古”。不久前,有媒体发起了“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和“微家史”征集活动,其实质即精神上的“问祖”、“探亲”。

⑧我问孩子们,什么情形下你会想到自己的“祖国”?通常答: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奥运健儿夺冠的时候……

⑨我说是,但我更多是在如下情形:坐飞机俯瞰山河的时候;儿时翻地图册的时候,尤其五颜六色的地形图;过长江三峡、观黄河瀑布的时候;爬泰山、游晋祠、登长城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祖国”,它太美了,我没理由不爱它。还有汉川地震时,这个民族承受着大苦难,所有人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会不由自主想到“祖国”这个词,我被大地的裂口震撼,我为它疼痛,为它祈祷。

⑩疚首老歌,叫《我的祖国》,作者首先描绘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稍公的号于,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觉得这段词写得特别好,几句话一出来,即会油生“祖国”之感,热爱之情也随之涌至。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这才是我们的祖国,世世代代的祖国。也只有这样肥沃清洁的山河,我们才能在“祖国”情感上与之相认。

⑪我认为“祖国”一词,其重心在“祖”字上。支撑它的,是那些古老和永恒的东西,是在“变”中坚持“不变”的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最信任的东西。有句话我们常挂嘴边,叫“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但若没有了“祖业”,若没有了祖上的山水、文化、遗存,若没有了祖上的文章、语言、习俗、礼仪,甚至连祖坟都没了,“祖国”何以安身?

⑫国庆节,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热烈庆祝伟大的祖国诞辰XX周年!”我们的祖国至少有五千年文明史啊!显然,它忘“祖”了。一旦抽离了“祖国”的丰富涵义,“爱祖国”即一种空洞的情感,一种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政治献媚而已。

⑬准一个有“祖”的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功课!我们需要文化的国籍、美学的国籍、灵魂的国籍,并在此基础上诞生真正的“爱国者”。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现代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只要他了解“身世”,知道家族谱系和故乡史,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
B: 有媒体发起的“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和“微家史”征集活动,其实质即精神上的“问祖”、“探亲”。
C: 我爱“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也为它遭受灾难而疼痛,当这个民族承受着大苦难,所有人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就是爱“祖国”。
D: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若没有了“祖业”,若没有了祖上的山水、文化、遗存,若没有了祖上的文章、语言、习俗、礼仪,甚至连祖坟都没了,“祖国”将无处安身。
( 2 )文章第(4)段举了我给中学生讲座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祖”的人?

【材料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

【材料二】你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不要一笔抹杀、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做人要从历史来探求本源,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肩负起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 —钱穆

【材料三】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

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

阅读《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完成下面小题。

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②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④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⑤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生长在中国人民内心、散发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有形力量。我们有的坚强领导,有中国制度的“护体神功”,有民族精神的内在劲力,就让新型冠状病毒来领略中国力量的雷霆之力吧!

( 1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
B: 文章第②段论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C: 第③段列举名言和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 2 )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展开论证的。
( 3 )请从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物,结合人物特点和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他具有怎样的民族精神。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下面一段文字作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并把题目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②文体符合要求;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或套作;⑤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黯然失色的华丽,转身之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