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湘西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下面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烂(màn) 责(jié) 文绉绉(zōu) 而不舍(qiè)
B: 禁(gù) 名(nì) 念(juàn) 冥思想(xiá)
C: 首(qǐ) 荷(jǐ) 谷(yáng) 鞺鞳鞳(tāng)
D: 叱(duō) 死(pián) 袍(wēn) 负曳屣(xiá)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相对于该片浓厚气氛的营造。影片在人物刻画方面明显的 粗糙许多。
②气象工作人员每天定时 风力,详细记录认真分析有关数据。
③由于几名主力队员因伤病不能上场比赛,这支球队的实力有所

A: 薄弱 观测 削减
B: 单薄 观测 削减
C: 单薄 观察 削减
D: 薄弱 观察 削弱
3、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演讲的气势。
B: “《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体现了南山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这个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从春秋的诗歌305篇,有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D: 《小石潭记》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遭受贬谪后所写成的游记名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气象资料分析,湖州地区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南浔和织里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的小到中雨。
B: 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已大部分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心痛。
C: 一篇论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D: 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上网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5、

对下面这段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上辈的读书人,大凡从乡野走出去的,都有一点泥土的气味。像张中行、季羡林等大师,在讲着那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A: 乡土气息是过去很多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作品的特质。
B: 乡野生活对上辈的很多读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 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D: 现在很多读书人讲的乡野故事中都流露出了种种城市的气息。
6、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鄙夷 孺养 间不容发 抽丝剥茧
B: 摇曳 杜绝 李代桃僵 如雷贯耳
C: 旁骛 嘶哑 扭捏作态 骄揉造作
D: 惊骇 缦游 相得益章 鸠占鹊巢
7、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扩大夸张手法的是(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C: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D: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 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 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9、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去年五一期间,天津水上公园等景点由于垃圾箱设置过少,导致游客乱丢垃圾。对此,我们认为景点管理部门并非不无责任。
B: 市长唐良智等市政府领导分6路,对全市安全工作进行大检查,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C: 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选手招募启动,总导演关正文透露:国家语委已经给各省市发文,选手人数估计会达到2000万。
D: 武汉警方组织发动社区民警、群干力量,采取出警等措施,及时查处和制止了一批违规燃放行为。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B: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 , 却也习以为常。
D: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 1 )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____(人名)。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屋舍俨然________

②便扶________

( 3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 4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 5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夕阳无事起寒烟

①晚归的路上,城市的霓虹灯流光溢彩,夜色斑斓,繁华无处不在。我披着迷离的夜色走入地铁,一个小时后出站,从城中心回到了五环郊区,远离了都市喧嚣,行人寥寥,但我并不觉得落寞冷清,反而喜欢这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视野开阔,情怀渺远。

②从地铁站走回家,我要步行十五分钟,沿途是一段悠长的绿化带,还会路过一个大学。那天走到大学门口,看见一个大叔正在卖烤红薯。他一边卖红薯,一边往烤箱里添红薯,烤箱里面填满了木头,正在熊熊燃烧,弥漫着香气的炊烟缓缓飘出来,淡淡袅袅,旁逸斜出,具有天然的美感。

③彼时暮色渐浓,夕阳的余晖彤红万里,笼罩着四野,人声静寂,缕缕炊烟悠然入静,让我想到了儿时生活的田园。在机械化的城市,很难再见到炊烟,那如诗如画的炊烟仿佛一个遥远的清梦,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的乡村生活中。

④儿时的乡下,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带着烟囱的厨房。远山如黛,月色辉映时,乳白色的炊烟便浅浅溢出,柔柔缓缓地漂浮上升,直至与那天青色融为一体,消失在淡远缥缈的天际。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暮色中的炊烟。夕阳西下,晚霞映照,村子掩映在一片昏黄的光晕里,仿佛一幅意境清幽的古典画,而炊烟就是这幅画中的点睛之笔,空灵,飘逸,衬托出暮色的安宁和轻柔。

⑤多年后,读到诗人林逋的一句诗“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心动不已,这寥寥数言,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炊烟的美感。秋景静态,独鸟动态,动静相宜,背景是无边的夕阳暮色和寒意袭人的炊烟。在这幅画中,炊烟传递的是人间烟火气息,炊烟下面住着一个个温馨和睦的家,如此,这幅画才有了生气和意蕴,耐人品味。

⑥我怀念儿时的炊烟,那是幸福和温暖的象征,饱含着人间的喜乐和温情。

⑦傍晚时分,村里热闹极了,忙碌了一天的农人们扛着农具,谈笑风生地往家走;散学的儿童围在村前的空地上做游戏,欢声笑语,追逐打闹。此刻,勤劳的农妇们在灶台边忙着准备晚饭,生火,烧水、炒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和小伙伴则在外面嬉戏,乐不思归。等到看见自家炊烟消失了,便知道饭已做好,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吃饭。走进厨房,烟雾袅袅,热气腾腾,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在光影交错中大快朵颐,享受着食物的美味和相伴的甜蜜。

⑧一年四季,炊烟绵延不息,它是烟火红尘里的温情点缀。每次外出归家,远远地看见自家厨房上冉冉升起的炊烟,我就感到踏实和心安。回到家,烟火迷离中,一家人别后重逢,喜笑颜开,这情境仿佛梦境一样轻柔虚幻,给平淡的生活添了一丝柔情诗意。

⑨后来上学工作离开家乡,久居都是,我渐渐习惯了城里的灯红酒绿,心里却依然想念家乡的落日炊烟。城里的生活便利、精彩、丰富,可是缺少人情味,缺少自然美,钢筋水泥建起来的高楼大厦,极富现代气息,颇具观赏性,却少了天然的美感。幸运的是,我在晚归的路上偶遇烤红薯的炊烟,那朦胧晕染的烟雾,浑似记忆中的炊烟,慰藉了我的思想情绪。

⑩夕阳西下,人在天涯,我遥望着家的方向,那里此刻一定炊烟袅袅,万家灯火,团圆时分。我只好翻开泛黄的诗集,在墨香中寻找那遗失的炊烟往事,重温年少的田园时光。

( 1 )炊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夕阳西下,晚霞映照,村子掩映在一片昏黄的光晕里,仿佛一幅意境清幽的古典画,而炊烟就是这幅画中的点睛之笔,空灵,飘逸,衬托出暮色的安宁和轻柔。

( 3 )文章以“夕阳无事起寒烟”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A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把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的烧着。
B
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察的一枪,先拨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走不到三五里,早见近村人家都拿着水桶钩子来救火。林冲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提着枪只顾走。

( 1 )上文选自《 》作者:

( 2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林冲是怎样的人?选文A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

( 3 )请根据作品内容简述林冲为什么会在这里看草料场?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人生有无数的第一次,也有着无数的第二次。第二次也许是第一次的重复,但可能有全新的发现;第二次也许会趋于平淡,但更可能绽放精彩。第二次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回味,是一次新生……
请你以“第二次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青春期盛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