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井冈山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见笑了!”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A: 献丑
B: 见笑
C: 笑纳
D: 光临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 , 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B: 今年五一期间,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誉的庐山风光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C: 部分西方媒体别出心裁的剪接乌鲁木齐“7.5”事件的图片,歪曲事实真相。
D: 王小刚同学站起来说:“郭老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 ,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3、下列划线的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盖不能以管形容之
B: 汝幸而
C: 好之者不如之者
D: 吾幼,以及人之幼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需要正视和发达国家在芯片领域的差距,由于一味地喊口号,到了最后,也许就是一个彩色的泡沫。
B: 为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市召开“最美退役军人”表彰大会。
C: 张伯礼院士表示,秋冬防疫不可松懈,需充分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性。
D: 2020年的新冠肺炎波及范围广,造成的教训尚无法计算,留下的损失更加深刻。
5、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坐在演播室里,与主持人谈笑风生
B: 在训练中失去双腿的他坐在轮椅上潸然泪下
C: 凭着勤学苦练,不善言辞的他在同行中崭露头角
D: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刺激了她的感官,也抚慰了她的心灵。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B: 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我市的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 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 武汉能赢得“战疫”的胜利,是大家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中闻雁

[宋]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注释]①物华:自然景物(变化)。②和:相伴。③杵:捣衣声。④绝漠:边远沙漠之地。⑤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⑥稻粱:比喻衣食生计。⑦星鬓:发白的头发。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诗人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B: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识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上辈的读书人,大凡从乡野走出去的,都有一点泥土的气味。像张中行、季美林等大师,在讲着那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A: 乡土气息是过去很多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作品的特质
B: 乡野生活对上辈的很多读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 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D: 现在很多读书人讲的乡野故事中都流露出了种种城市的气息
9、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nì) 念(juàn) 璀(càn) 赠(guì)
B: 宽(shù) 污(huì ) 酬(hé) 迁(xǐ)
C: 昂(xuān) 鞭(tà ) 挑(xìn) 干(hé)
D: 尬(gān) 见(piě) 美(pì) 吞(shì)
10、文学史上,有四部《变形记》,其中有一部作品写人变成甲虫的经历。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A: 阿普列尤斯
B: 契诃夫
C: 奥维德
D: 卡夫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梅岭三章》,完成小题。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 1 )诗前小序的作用是________。其中,“________”一句说明小序是补写的。
( 2 )这三章诗从体裁来看,属________;从内容来看,是________。这三章诗中押韵的字分别是:第一章,________;第二章,________;第三章,________。
( 3 )用四字短语概括《梅岭三章》每章诗的内容。

第一章:________;第二章:________;第三章:________。

( 4 )下列诗句中起到统领全篇作用的一项是( )
A: 断头今日意如何
B: 南国烽烟正十年
C: 投身革命即为家
D: 创业艰难百战多
(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三首诗在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
B: 这三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引用阎罗的典故和取义成仁的传说。
C: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表明心迹: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
D: 这三首诗把现实与想象、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 6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前小序说明作者在身临绝境时用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B: 小序和三首诗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的。
C: 三首诗可看成一个整体,又各表达了不同的意思。
D: “血雨腥风应有涯”“南国烽烟正十年”“取义成仁今日事”这三句分别运用了借喻、借代、引用的修辞手法。
( 7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诗紧扣“________”,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一定召集旧部英魂,继续与反动派战斗到底,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革命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孟子是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 2 )选项中划线的字词与“苦其心志”中的“苦”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筋骨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心忍性
( 3 )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
( 4 )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 5 )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感悟或评说历史人物。(每联不少于五言)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 1 )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回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
( 2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
( 3 )请赏析第⑨段文字。
( 4 )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⑩段画线句“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的深刻含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腕上茉莉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前来,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苿莉花不?新鲜的苿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的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磺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⑪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⑫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妇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⑬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嚎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⑭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 1 )文友们对老太太的态度和情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内容。

( 2 )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
( 3 )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 4 )谈谈第⑤段中老太太鞠躬,为什么差点把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 5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句。
( 6 )结尾说返程时茉莉花已经枯黄,“我”为什么仍能嗅到它“隐隐的香气”?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____的尝试”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纪念の歌”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