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桂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迪士尼3D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凭借扎实的制作和动人的故事,给众人送来了一碗来自“亡灵世界”的心灵鸡汤,观后使人深感开卷有益
B: 这里展出的书法作品,大多勾联着一段历史记忆。尽管只是寻章摘句式的作品片断,但也渗透着书写者对文学的认知和理解,体现着个人文学史的立场。
C: 随着CBA比赛的进程,队员们的身体对抗甚至犯规都不可避免。运动员和教练员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比赛本身,切勿因为自己的不冷静而因小失大
D: 十九大报告对推进新时代对台工作做了深入阐述,“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也是破解当前两岸政治关系僵局的不二法门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B: 猪年春晚筹备时间短,节目变动大,呈现出强烈的“定制”色彩:主旋律、流行、传统文化等各种必备元素杂糅:遭到网友的各种吐槽。
C: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了双眼,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 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徒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B: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C: 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最前战,他们中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D: 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义愤填膺 , 恨不得立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4、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而止 , 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B: 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作辅导。
C: 所有正直的人都会对一次次的暴力事件义愤填膺 , 希望早日制止这种行为。
D: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前来灵山大佛观光的中外游客鳞次栉比
5、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黧黑 蠕动 辚辚前进 气喘嘘嘘
B: 巍峨 倦卧 形如塔糖 纷至沓来
C: 皱褶 刀削 一如既往 再接再励
D: 沟壑 诺言 名副其实 接踵而至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鲁迅先生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C: 《创业史》是小说家柳青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D: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主要叙述的是我国古代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作者是北宋的郭茂倩。
7、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喜欢看雨。看它飘飘洒洒,看它纤纤细细,看它烟雨蒙蒙茶。此时的雨是一种意境的美,如江南的小巷,玲珑而别致。喜欢看雨。看它扯天扯地淋清尽致,看它肆意汪洋千条万缕,看它不停不歇地前赴后继。此时的雨,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喧哗,如奔泻的瀑流,雄伟而壮观。喜欢看雨。看它一拨儿一拨儿地贯穿而下;看它一片儿一片儿地迷蒙而来,看它一茬儿一茬儿地急急而洒。此时的雨,是你追我赶的激进,如赛场的热烈,酣畅而淋漓。


A: 语段中的加点词“烟雨”“江南”“赛场”都是名词。
B: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雄伟壮观的特点。
C: 语段中的雨是时而玲珑别致,时而雄伟壮观,时而酣畅淋漓。
D: 朗读画浪线的句子时,应当用轻缓、舒畅的语调来读。
8、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横蛮(héng mán) 迁徙(qiān xǐ) 仲裁(zhòng cái) 翘首(qiào shǒu)
B: 悄然(qiāo rán) 舰艉(jiàn wěi) 旋风(xuán fēng) 默契(mò qì)
C: 浩瀚(hào hàn) 娴熟(xián shú) 镌刻(juān kè) 挟着(jiǎ zhe)
D: 诘责(jié zé) 妯娌(zhóu li) 订正(dìng zhèng) 周济(zhōu jì)
9、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锐不可挡 抑扬顿挫 待人接物 匿名
B: 张惶失措 荡然无存 永垂不朽 懊丧
C: 眼花缭乱 名副其实 粗制滥造 凛冽
D: 锲而不舍 振耳欲聋 丰功伟绩 管辖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五四青年节前夕,身残志坚的蒋萌,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B: 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C: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D: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1 )这首词通篇气概豪迈,请从“狂、卷、挽”三个词中任选一个,说说它是怎样体现豪迈之情的。
(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岳阳风土记

范致明

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寛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除守此州,毎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着。其后,太守于楼北百步复创楼,名曰燕公楼。

山海经言:洞庭,沅澧之交潇湘之渊,是为九江之门。水经云:湘水右会小青口资水也,世之益阳江。右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到微湖,世谓之糜湖。西流注为江,谓之糜湖口。左则澧水,谓之武陵江。凡此五水,注为洞庭,北会为大江,名曰五湖。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啮城岸,岁常倾颓。滕子京待制欲为偃虹堤以捍之,计成而滕移郡,后遂不

《水经》云:湖水广五百里,日月出没其中。大抵湖上舟行,虽溯流而遇顺风,加之人力,自旦及暮,可行二百里。岳阳西到华容,过大穴漠、汴湖,一日程。夏秋水涨,其道如此;冬春水落,往往浅涩。江道回曲,或远或近,虽无凤涛之患,而常靠阁

巴陵乐府,旧传《临江仙》一阏,滕子京所作,其词曰: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华容令宅东北有老子祠,曰大皇观。祥符八年春二月既望,雷震白虎,西北楹上有倒书“谢仙火”字,入木三分,字画遒动,人莫之测。庆历六年,滕子京令摹而刻之问零陵何氏女俗谓之何仙姑者,乃曰:“谢仙火,雷部火神也。兄弟二人,各长三尺,形质如玉。好铁笔书字,其字高下,当以身等。”验之皆然。东南楹亦有“谢仙”二字,逼近柱础,又不知何也,其后摹刻岳阳楼上。元丰二年,岳阳楼火,土木碑碣,悉为煨烬,惟此三字曾无少损,至今尚存。

(选自《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靠阁:搁浅。②蓬瀛:即蓬莱、瀛洲,皆山名,传为神仙所居。③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 1 )用“/”断句,断两处。

滕 子 京 令 摹 而 刻 之 问 零 陵 何 氏 女 俗 谓 之 何 仙 姑 者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益阳江 太守谁(《醉翁亭记》)
B: 后遂不果 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C: 好铁笔书字 不物喜(《岳阳楼记》)
D: 此三字曾无少损 长堤一痕(《湖心亭看雪》)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江道回曲,或远或近,虽无风涛之患,而常靠阁。

( 4 )下列三处语句均描绘了洞庭湖什么特点?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①湖水连天天连水,秋米分外澄清。君山自是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滕子京《临江仙》)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深,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石头、铁、空气、水……形态不同,性质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最小单位都是原子。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发现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外围是电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好奇心驱使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知道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人们产生了一个新的看法: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可是,后来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在实验室里,在加速器中发现了更多的粒子,基本粒子的数量猛增到300多种,据新报道说达到了700多种。
②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寿命很短,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基本粒子。(根据分子间的作用力)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另一类是强子。……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强子,科学家又在思考了: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吗?……这时候,科学家也只有发挥想像力了。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知道了有夸克这种物质,那就得把它找出来。要把想像中的夸克变成真实的夸克并不容易,找了20年,也没有发现夸克的踪迹。人们有点泄气了。没想到1976年,旅美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发现了J粒子。J粒子的J与中文丁字非常相似,这也是给这种新粒子命名的妙处。新粒子的发现,引起了种种猜测,J粒子是不是第四种夸克?这一发现,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

(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奇( ) ②子( ) ③丁中( )

( 2 )解释下列词语
①驱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踪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泄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在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 4 )根据语段①对原子的描述,请你画出它的结构示意图。

( 5 )基本粒子分为哪两类?依据是什么?

( 6 )阅读语段②,你在内容上还有那些不理解或难理解的问题?请把这些问题写在下面。

( 7 )从科学家研究原子寻找夸克的过程中,可得到哪些启迪?

( 8 )第②段最后一句“这一发现,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母亲。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母亲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卖糖的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母亲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荡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母亲。父亲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门卫叫他驶开,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父亲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父亲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母亲。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母亲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母亲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母亲跑过来扶我,父亲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母亲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家里的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母亲。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父亲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节选自《读者》

( 1 )给文章加一个适当的标题,不多于五个字。

( 2 )作者叙述了和父亲之间的八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四件事。

( 3 )通过上述事件,说明父亲的爱具有 的特点。

( 4 )文章写的是父亲的爱,而文中为什么写那么多母爱的表现?

( 5 )请写出两句表达父爱或者母爱的名言警句。

( 6 )你的父母是不是有过文中的父亲那样表达着他们独特的爱,请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什么是大事?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生死是大事,荣辱是大事,只要对自身发展能起到改变方向,改变性质,影响深远的决定、行为、言论、发现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大事;同理,对于国家民族亦是如此。“大事”来临的时候,静气就能够让我们独立思考,在各种纷繁现象中拨云见日;能够让我们平和处事,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大事”时刻,你或者是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又是怎样“静气”处事呢?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联想,可以发表观点,也可以抒情,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专属回忆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