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纯粹cuì 隘口yì 教学相长zhǎng B: 嗤笑chì 鄙夷pǐ 耿耿于怀gěn C: 闪烁shuò 焉言yān 泰然处之chǔ D: 贿赂lù 掺杂cān 巾帼英雄guó |
2、 |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先生的一些杂文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B: 王老师性情温和,待人一贯和颜悦色 , 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向她请教。 C: 字是作文之颜值。2020高考,语文146分的湖北学霸唐楚玥,不仅文采出众,书写也是一丝不苟 , 老师称之为“神仙书写”。 D: 春节去外地旅游,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 , 不由得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
3、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迁徙(xǐ) 棘手(jí) 媲美(pì) 挑衅(xìn) 皲裂(jūn)B: 缄默(jiān) 贪婪(lán) 徘徊(huái) 干涸(hé) 黔娄(qián) C: 啮齿(niè) 烨然(huá) 哂笑(shěn) 戈壁(gē) 泠泠(léng) D: 牟取(móu) 铆钉(mǎo) 笃信(dǔ) 咫尺(zhǐ) 叱咄(duō) |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è)。 B: 在那亘(ɡènɡ)古的地层里,有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C: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zhǒnɡ),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D: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 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不蔓不枝。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B: 作为一名莘莘学子 , 我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C: 太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 领略这秀美的湖光山色。 D: 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修完毕。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
6、 | 下面情境下,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由于雾霾,对我市造成影响,学校临时决定取消明天的到校活动,改成后天八点。老师请班长陆明在班级的微信群里通知同学们。陆明在微信群发布消息说: A: “明天后天雾霾,到校取消,请尽量减少外出活动。”B: “因为雾霾,明天到校临时取消,改成后天八点。请同学们及时关注微信群通知,有事及时与班主任老师联系。” C: “因为雾霾,学校临时决定取消明天的到校活动,收到通知请回复。” D: “因为雾霾,学校临时决定取消明天的到校活动,请同学们及时关注微信群通知,减少外出活动,出行戴口罩,有事及时与班主任老师联系。” |
7、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_________和美丽的人。 ②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______。 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④我小时候,一年四季_________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A: 温柔 谢词 映衬 即使B: 温柔 谢意 映衬 不论 C: 温馨 谢词 映照 不论 D: 温馨 谢意 映照 即使 |
8、 |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项是( ) A: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他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B: 《乡愁》的作者是崔颢,这首诗以邮票等意象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C: 《红岩》中的刘思扬虽然是资产阶级出身,却是位真正的共产党人 D: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流落荒岛,从《圣经》中得到安慰,懂得知足感恩 |
9、 | 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翻来覆去 德隆望尊B: 正襟危坐 泠泠作响 颔首低眉 援疑质理 C: 广袤无垠 暗然失色 拖泥带水 衔觞赋诗 D: 长吁短叹 盛气凌人 鹤立鸡群 负箧曳屣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无偿为大家服务,不企盼得到什么,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充实。 B: 我小时候家里的日子还过得去,是父亲厚实的肩膀担起了全家人的生活。 C: 在所有方案中,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元素完美结合的三号方案无与伦比。 D: 那位南拳表演者,身手敏捷,出拳极快,扑朔迷离 , 叫人目不暇接。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 1 )“身向云山那畔行”在词中有何作用?( 2 )词人通过刻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边塞之景,表达了自己奉使出塞的________之情。 |
文言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 )解释下了划线的词语。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________ ②往送之门,戒之曰 ________ ③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 ④与民由之 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3 )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昕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硕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志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雏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将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作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者的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从多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了论证,其中第二个方面是什么?( 3 )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4 )简要谈谈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位置”在《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①(人或物体)所在的地方。②(人或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人们心目中所占的地位。③职位。关于“位置”,你有过怎样的经历或思考?
请以“位置”为题,或自拟包含“位置”一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