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娉婷(pīn) 摇曳(yè) 广袤(mào) 心无旁骛(wù) B: 瞥见(piē) 渺茫(miǎo) 游弋(yì) 强聒不舍(guō) C: 箴言(jiān) 劫掠(lüè) 诓骗(kuāng) 矫揉造作(jiǎo) D: 懦夫(nuò) 恪守(kè) 停滞(zhì) 自惭形秽(suì) |
2、 |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悲愤 激怒 深沉 温柔 B: 琉盼 窄窄 坟墓 腐栏 C: 尼喃 鲜妍 忧戚 乡愁 D: 邮票 轻灵 柔嫩 海浃 |
3、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欧阳自远说:“月球背面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是接收低频辐射的一个完美的场所。” B: 他为照顾患病卧床的弟弟,辞掉县城工作回村种地,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着不离不弃的手足深情。 C: 河北平山出土的中山王方壶、大鼎、圆壶等所谓“中山三器”,再配上用中山篆字体镌刻的长篇铭文,真是相得益彰。 D: 在这部作品中,他把对母亲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惟妙惟肖的陈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之河。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酝酿(yùn liàng) 应和(hè) 粼粼(líng) 静谧(mì) B: 棱镜(léng) 黄晕(yūn) 荫蔽(yīn) 粗犷(guǎng) C: 草垛(duò) 贮蓄(zhù) 菜畦(qí) 水藻(zǎo) D: 着落(zháo) 卖弄(nòng) 镶嵌(xiāng) 差可拟(chà) |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将“努力”与“随时”调换位置) B: 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删除“具体”) C: 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将“传统”改为“作用”) D: 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删掉“使”) |
6、 | 根据语境下面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贬义褒用,聪明机灵的意思。)B: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属国”指一个很小的国家。) C: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 。(基督教徒称《新约》为福音书,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 D: 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运用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
7、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 终不愿意。 B: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C: 突然间,我恍然若失……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D: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8、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1)(3)(5) C: (2)(4)(6) D: (1)(4)(5) |
9、 |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 C: 《朗读者》开播后,广电名嘴、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行列。 D: 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全国两会的压轴戏,总理记者会历来是媒体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 B: 央视“成语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C: 班级图书角的书籍资源能否共享,是班级图书角良好运作的关键。 D: 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孤山寺、贾亭”交代春行路线,“初平”、“低”将湖与岸与云巧妙连在一起。 B: 领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春天的禽鸟,“几处”说明数量少,与“早莺”的“早”相照应。 C: 颈联的“乱”“迷”传神地写出春花的特点、游人的感受,“渐”“才”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D: 尾联中的“行不足”指作者因体力不支,走不到湖东尽头,只好在白沙堤旁的杨柳下歇息。 ( 2 )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所写的春景,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请加以概话。 |
阅读 痴人卖豆 隋时有一痴人,车载乌豆入京粜之。至灞上,车翻覆豆入水便弃而归欲唤家人入水取。去后,灞店上人竞取将去,不复遗馀。比回,唯有蝌斗虫数千,相随游泳。其人谓仍是本豆,欲入水取之。蝌斗知人欲至,一时惊散。怪叹良久,曰:“乌豆,从你不识我,耳背我走去;可畏我不识你,而一时着尾子。” (注释)①粜(tiào):卖出(粮食)。②灞(bà)头:灞河边的地名。灞:河流名。③灞店:市镇名。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隋时有一痴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B: 比回/今非昔比 C: 去后/去国怀乡 D: 不复遗馀/是以先帝选拔以遗陛下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车 翻 覆 豆 入 水 便 弃 而 归 欲 唤 家 人 入 水 取 ( 3 )请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⑤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⑥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当”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⑦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⑧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追又一追,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⑨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⑩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 1 )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把它放回原文,你觉得放在哪两段之间恰当?并说明理由。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噓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 2 )请你从人物刻画、材料选择、语言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为本文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性文字。
低姿态进入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曲,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比如,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出发,不只是为了到达,更是为了沿途的风景;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家,不只是“港湾”,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请联系自己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以“ ,不只是 ”为题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章立意来自材料。②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如写成诗歌,则不少于16行)。③写出真情实感,但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