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连第三十九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 手/趣/即物起 息事人/死不屈
B: 怅/急/惴不安 相形见/咄逼人
C: 当/所/心积虑 恰如其/棱角
D: 学/点 忌/弱不风 谆谆教/ 韬光养
2、下列字词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庇护 帐篷 琢磨 拈轻怕重 迫不急待
B: 蜷伏 分岐 禁锢 人声鼎沸 怪诞不禁
C: 酝酿 废墟 嗔怪 截然不同 骇人听闻
D: 炫耀 安祥 粗犷 刨根问底 杞人忧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贯彻落实上级检察机关和教育部门联合开展的“法治进校园”,我市检察院工作人员赴各学校做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B: “低头族”之所以感到忙碌,是因为大量网络信息占用了他们的时间造成的。
C: 面对如诗如画的李中水上森林风光,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浮光掠影地拍摄着。
D: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乡愁》《故乡》《春》《威尼斯商人》四篇课文,从文学体裁上来分类,依次属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B: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作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D: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5、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 ,几辈能担天下事;揽 ,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 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 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 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 忧 乐 八百里大湖
6、“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哪里的道路?( )
A: 东海
B: 西域
C: 南国
D: 中原
7、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何(shì) 一(bō) 回(huán) 蜀之(bǐ)
B: 时(shào) 之(kuāng) 市(wǎn) 漕漼(cáo cuǐ)
C: 肩(zhuó) 机(zhù) 军(tiě) 咋咋然(zé zé)
D: 尧(zhī) 斟(zhuó) 金(tuò) 可汗(kè hàn)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上游来水减小,西江梧州站水位于18日8时回落到大约1.39米左右。
B: 按照市政府要求,梧州市将加快健全和建立生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C: 学生自主选学选考将成为2015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的突破口。
D: 梧州市承办第十三届区运会的各个体育场馆都在加快改善建设及改造进度。
9、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婆(suō) 生意(yàng)然
B: 震(hàn) (qiè)而不舍
C: 轮(kuò) (yōu)柔寡断
D: (xī)跷 一(chóu)莫展
10、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其空灵、含蓄、淡远的美文跨越几个时代。
B: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C: 晚上,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父子俩的翻书声和窗外三、四只蟋蟀的鸣叫声。
D: 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 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物是人非事事休,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 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 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子至,归,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而致之。

(乙)曾子之妻市,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出储说左上》)

( 1 )下列各项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归 曾子之妻
B: 翁知我 子不信其母
C: 有友某千金寄之 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 蔡召子至 子随之而泣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且父未尝我也 ________

反为女杀彘 ________

③卒而致之 ________

教子欺也 ________

( 3 )上面两则短文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其中(甲)文最能体现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 4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②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5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你是否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的做法?并简述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常爱作秋天的思索。我想,秋天是 A 的,秋水长天,明月清风,它让人们舒怀畅神,心旷神怡。秋天是 B 的,人们付出多少汗水和智慧,它就给人们多少收获。秋天是 C 的,它充盈的笑声让人们久久萦怀。秋天是 D 的,它把一切枯枝败叶,虚浮矫饰清理得干干净净。秋天 E 的,它让人们从一次的收获想到永久的收获,从而不懈地在秋光秋色中忙碌着耕耘春天,播种未来!秋天,给予我太多的思索。

( 1 )“严峻,丰盛,勤勉,忠实,明净”这五个词是从文中空白处A、B、C、D、E抽取出来的,你能否根据语段内容,将它们一一归位?
A B C D E

( 2 )同为写秋,本语段与课文《秋天》所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课文《秋天》是 ;本语段是

( 3 )本语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大致相同,这种写法叫做 , 其作用是

( 4 )试为本语段拟一个小标题:

( 5 )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把文中划线的“更”字去掉,会使文章更顺畅,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 6 )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萧瑟,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明净,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收获,就如作者一样,你见到的又是什么?对于秋天,你是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呢?请谈一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后面小题。
①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②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③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④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⑤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1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中“高墙”指什么?

( 2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中,“竟”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 3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作者为什么又一次写海边月夜的景色?

( 4 )第①段中写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你觉得文中的“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说说你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宽容可以赢得尊敬,宽容可以温暖人间,宽容可以获得真情;宽容就是一缕阳光,宽容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也可用话题作为标题。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字数不少于600。⑤书写工整。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望眼欲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