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假若你正忙于作业,一同学来问你题目,下列哪项回答最为恰当( ) A: 请你耐心地等我把作业完成了,再来教你。 B: 对不起,我自己的事还没做完呢,另请高手吧。 C: 等我把这题做完了,再一起讨论吧。 D: 等我做完作业,你再来请教我吧。 |
2、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莫言在北京举办“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引来热议,有点赞的,也不乏________的。有人说“莫言的字太差,算不上书法家,凭啥办书法展呢?胆真够大”。倒是身处舆论漩涡的莫言________,在微博上发文称,办展是想让大家看到他的字的真实模样,免得为网上流传的“莫言书法”所误。莫言不把自己的作品展称作书法展,而叫做“墨迹展”,也可见他对书法的敬畏。这种敬畏来自于他从小受到的________,以及对书法的热爱。 A: 冷嘲热讽 安之若素 熏陶 B: 指桑骂槐 安之若素 熏染 C: 冷嘲热讽 视若无睹 熏染 D: 指桑骂槐 视若无睹 熏陶 |
3、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零碎的时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命里迅速流失。除了在手机上打游戏,刷微信、微博,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和这些时间相处。 B: 真话要出自真心,合乎客观实际,对于前者,似乎并无异议;对于后者,却是众说不一。大概是因为“客观实际”这个概念,不但包括客观事实,而且包括客观规律。 C: 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美好了:给他人造成损失后留言留钱,是诚信;被诚信感动而不索赔,是仁义;不仅不索赔,还给万元资助,是良善。 D: 读书讲究一个“博”字,而评书讲究一个“透”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之透,便有一孔之得、一己之见,足以为己、为人镜鉴,也不枉了这个“评”字。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听到的一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是再合适不过了。 B: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 C: “水光激滟晴方好”,从游船上纵目四望,西子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缀绿,群山围翠,真是赏心悦目。 D: 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就摩肩接踵 , 摆出一副要打架的架势。 |
5、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⑤①⑥③④② C: ③⑤①⑥④② D: ③⑤⑥①②④ |
6、 | 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思考。) B: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 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 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壳(qiào) 选聘(pìn) 可(kě)汗 气冲斗(dóu)牛 B: 咀嚼(jué) 咳嗽(sóu) 伛(yǔ)偻 九曲(qū)连环 C: 骷髅(lòu) 掺和(huo) 澎湃(péng pài) 兀兀(wù)穷年 D: 矗(chù)立 哺(pǔ)育 惶恐(huáng kǒng) 鞠躬尽瘁(cuì) |
8、 | 下列说法在各自的语境中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敬请您老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如能得到您的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 学校明日将邀请德高望重的金教授在二楼报告厅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 C: 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D: 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恰逢她有课失陪,我只好闲逛校园,回忆过往的读书生活。 |
9、 | 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短语,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美是广泛的, ,烟雨楼阁可谓之为美; ,碧天黄沙可谓之为美; ,倾国倾城可谓之为美; ,潇洒从容也可谓之为美。但美的答案,远远不止于此。 A: 姑苏江南 大漠孤烟 明眸浩齿 羽扇纶巾B: 大漠孤烟 姑苏江南 明眸浩齿 羽扇纶巾 C: 姑苏江南 大漠孤烟 羽扇纶巾 明眸浩齿 D: 大漠孤烟 姑苏江南 羽扇纶巾 明眸浩齿 |
10、 | 根据下列描写选出相应的人物(只填写序号)( )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他说,“这是条野狗!……” B: 大黄 C: 警官 D: 祥子 |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 张耒① 门外青流系野船,白杨红槿②短篱边。 旱蝗千里秋田净,野秫③萧萧八月天。 【注释】①张耒(lěi):老年后一再遭贬,亲眼目睹了北宋末年农村凋敝、农民苦难的现实。②红槿:一种野生灌木,常当作篱笆使用。③野秫:野高粱。 (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 )请结合“萧萧”一词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文言文阅读 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①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②,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当时跟从苏轼贬居海南。②韩退之钓鱼无得:韩愈《增侯喜》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浅水处)”,这里借韩愈的诗句,表示不赞同其强求多得。这诗也将自己一生立身行事比喻作钓鱼。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①A.书上元夜游________B.与朱元思书________ 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加点字与“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是一样的,应该解释为________ ③“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请研读注解二,推敲“更”字的意思是________ ( 2 )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三处。予 欣 然 从 之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 3 )作者夜游时见到了什么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 )夜游归家后,作者“放杖而笑”,他笑谁?又是因何而笑? |
最美人瑞[注]这样走来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
③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⑧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钟书同候。”
⑨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叨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钟书同候”了。
(选文有改动)
【注】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
( 5 )假如杨绛被评为中国“最美女性”,请根据本文内容以及你对她的了解,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海市
张抗抗
①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②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幅浮雕。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
③旋风突然就出现了。风夹裹着黄沙,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钟,呈U字形,底部紧贴着戈壁滩,任意地旋转舞蹈着。那是一页奇妙的图景,大漠上凝固的黄色成为一块巨大的底版,与游弋的黄色旋风浑然一体。镂空的风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喷泉,安慰着沙漠里的行人。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④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黄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饥渴的白骨和焦灼的灵魂。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⑤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蓝色的水波洋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⑥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⑦是海市。司机回答。
⑧海﹣﹣市?真的就是海市?怎么就和真的景致一模一样啊?
⑨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会如奇迹般出现……
⑩再看海市,那清清的湖、静静的树,分明露着一种狡诈和虚伪的微笑。可为什么,曾有人会以生命相托,祭祀这本来虚无而渺茫的幻影呢?连同我在内。
⑪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然而,海市没有罪过。海市因沙漠的气流和折光而现,海市本无意。而人,辛劳饥渴、疲于奔命的赶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寻求一处绿树环抱的甘泉,就成为苦难的旅程中灵魂最后的庇护地和温柔之乡的梦。人依赖于心造的幻影,苦挨岁月,为自己的精神天国付着高昂的代价。人迷恋海市,人也没有罪过。
⑫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仍然烟波浩渺、树影憧憧,美得充满诱惑。车迎着那片海市而行,海市始终浮游在沙漠的尽头,在我前行的左侧,固执地不肯离去。有一阵寒战从心头掠过,不敢再看海市一眼。那时候我只剩下一个愿望:我只想快快走完这片苍凉的不毛之地。
⑬临近中午,阳光越发炽烈,金色的戈壁要燃烧起来。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清朗而广袤的天穹之下,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司机说,你们的运气不错呵。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都看到这样的景色啊。
⑭我心里却觉得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狰狞的旋风、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⑮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飞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幻的希望。可惜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船帆。
⑯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河,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⑰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选自《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选自《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 1 )文中②③两段文字精写了戈壁滩景物,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对描写海市有什么作用?( 2 )笔下的海市美丽诱人,第⑩段中却为什么说“有一阵寒颤从心头摊过,不敢再看海市一眼”?( 3 )第⑤段画直线的句子描写的海市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谈一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画面的,( 4 )结合对生活的认识,谈谈你对文中第⑫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龙应台在《幸福》一文中写道:“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寻常的人儿依旧;是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渐渐分明,眼睛清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是春天的木棉开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红花,清晨四点小鸟忍不住开始喧闹,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请你以“幸福,就是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