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对划线字解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秋天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这两个字形象生动,拟人手法让人联想到农民辛勤收割稻谷的丰收场面。)B: 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贪婪:在这里是不知满足的意思,不含贬义,这个词深刻的表现了人们对新鲜空气的渴望。) C: 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响亮:指声音很大很清晰,写出了热带地区的热闹繁杂。) D: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副产品:本指附带生产的物品,这里指的是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
2、 | 选出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B: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 C: 《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子瞻,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镇康南伞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 B: 近年来,网络诈骗,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四面开花。 C: 读书除了能应对考试、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外,还对你的身体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D: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被寄予厚望的西班牙国家队被东道主淘汰出局,表现可谓差强人意。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准确的一项是( ) A: 消声匿迹(xiāo) 嗤笑(chī)B: 明眸善睐 (lái) 惬意(qiè) C: 揠苗助长(yà) 栈桥(zhàn) D: 跌宕起伏(dàng) 拾级(shí) |
5、 | 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严格 证实 锻炼 阐明 腾达 C: 严重 证明 磨砺 阐述 进达 D: 严峻 见证 砥砺 阐释 抵达 |
6、 | 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B: 飘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C: 叹为观止:感叹于看不到更多的东西,到此为止了。 D: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
7、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顸重要的“住”,能够有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 ①④③②⑤⑥ B: ⑥①④⑤②③ C: ①④⑤②③⑥ D: ⑥①④③②⑤ |
8、 |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 ①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②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③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④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 比喻、夸张、排比、拟人B: 拟人、夸张、排比、比喻 C: 夸张、拟人、排比、比喻 D: 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我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勿懒惰要勤学。 B: 最近,自治区内外30多家新闻界对我校进行了连续报道。 C: 他明智而远见的发言,获得了全校师生的肯定与赞赏。 D: 他离开学校后,仍然无时无刻不记着老师对他的叮嘱。 |
10、 |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③②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②③④① |
客中行 |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①母好食铛底焦饭________ ②袁府君即日便征________ ( 2 )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3 )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 |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⑫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 1 )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
( 3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善待磨难
①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出土的幼苗需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冻,才能在来年扬花吐蕊、结出果实。冬天是冰冷残酷的,但对于冬小麦来说,却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经历。“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其实,人生也是一样,错过最为艰难的那段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生命的价值和厚度也会打折扣。
②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日积月累孕育出绝美的珍珠;顽铁经受了烈火的锻造,千锤百炼锻造出锋利的宝剑。艰难困苦、挫折失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承受的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试金石”,最能激发人的潜能、磨砺人的意志、考验人的坚韧。有志之人把它当做垫脚石,踩在脚下继续前行;把他视作磨刀石,磨砺出锐利的刀锋。无志之人把它当做拦路虎,整天担惊受怕徘徊不前,视其为绊脚石,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来。
③人生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不是看顺境中能走多远、能爬多高,而是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看能否站得起来、爬得出去。一个能看淡困境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直面失败的人,必定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成功只不过是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而已。
④漫漫人生路,有时像山路一样蜿蜒曲折、荆棘密布;有时像小溪一样九曲回肠、山石林立;有时又像迷宫一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挨批评、走弯路、撞南墙、遇变故、遭打击,但只要胸怀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斗志,保持永不停歇、永不松劲的精神,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向困难叫板,敢于同命运抗争,敢于同失败搏斗,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彼岸。
⑤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像,一半做成了台阶。一天台阶不服气地问佛像:“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却恭敬虔诚地朝拜你?”佛像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剐。”经历是一种财富,吃苦是一种历练,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别在困境面前丧失了前行的斗志,今天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明天的扬眉吐气;今天的摔打磨炼,就是为了明天的凤凰涅槃;今天的坚忍不拔,就是为了明天的破茧成蝶;今天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明天的灿烂辉煌!
( 1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上面阅读中,我们了解了老梁这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同学们,你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高人呢?他也许是你的同学,也许是你的长辈,也许只和你有过几面之缘,但他的过人之处却让你难忘,比如在学习上有独特的方法,在体育上有过人的专长,又或是擅长舞蹈、音乐……请以“我身边的高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
①请把作文题目抄到作文纸上。
②字数600-800。
附上面阅读文章:
①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②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人长得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
③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④后面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属后勤服务,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常遭到别人的不屑。一次,同寝的一个年轻人,趁他不在,把他的工具箱扔到了外面,斧头、刨子、锯散丢一地,供大家取乐。老梁回来了,呆愣愣瞅半天,默默地把东西拾回了屋。谁也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能看见的,就是他不愿说话,不愿接触人,没事总愿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句。(甲)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⑤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急得局工会主席在全局职工中广泛纳贤。有人推荐老梁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见了面,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工会主席求贤若渴,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乙)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⑥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似乎早有精神准备,对这些麻烦根本不在意。他吩咐助手干的活,助手完成后他看不上,但他什么也不说,闷不声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儿给你看看。A几次下来,助手服了,夹着尾巴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全团员工都感到神速,导演更是满意,直夸老梁。工会主席乐得眉飞色舞,彩排那天把局党委书记请到了俱乐部,看完演出后,把老梁拽了过来,对书记说:这可是个大能人,是从林场挖来的大山参,宝贝呐!调文工团吧!书记意味深长地打量了一眼老梁,对工会主席说:就按你意见办。就这样,老梁调进了文工团。
⑦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先后给文工团做了两把低音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惊讶,直到今天都觉得神奇!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全国也没有几家乐器厂。林业局文工团属企业业余文艺团体,根本不在计划之中,有钱买不着货。乐队低音部力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低音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俱乐部三楼的布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大家都知道他脾气倔,谁也不敢问他在干什么。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两把崭新的低音大提琴交到团长、指导员面前时,两个人顿时蒙了,以为是老梁有路子,托人买回了这个家什。团长问:多少钱?(丙)老梁“哼”了一声,扔出俩字:做的。做的?谁做的?团长、指导员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指导员瞅着他晃晃走远的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可真有你的!
⑧老梁渐渐有了名气,在意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局机关的干部都对他刮目相看。而老梁还是老梁,处人待物跟先前没有任何两样。
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也下达文件,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要求所属林业局各派一名能工巧匠参赛。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局工会主席把他请到办公室,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名次、影响等,好一番叮嘱。(丁)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
⑩没曾想,刚一报到就惹得老梁不高兴。别人签上名就领了钥匙进房间休息了,他却被负责报到的人问来查去好长时间,跟审特务一样。老梁一气之下,真想打道回府。可一想到工会主席那番话,只好强压怒火留了下来。
⑪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展厅就设在厅招待所会议室。前来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仍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就不着面,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⑫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随之忙活起来。他干活有个习惯,不愿让别人看,似乎是怕别人偷着学去。老梁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都没眨。
⑬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一座漂亮的林场模型。B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
⑭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老梁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那“哼”声里蕴涵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间况味的万般内容。
⑮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愈传版本愈多。人们总会说,一个相貌不佳的人,靠过人的本事,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捍卫了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