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连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垂髫”指童年,“玉兔”和“婵娟”是月亮的别称,“芙蕖”是菊花的别名。
B: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
C: 《威尼斯商人》是法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悲剧。波澜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D: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属于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记”类作品,其作者分别是柳宗元范仲淹,两位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伍子胥
B: 范蠡
C: 屈原
D: 范仲淹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B: 一些广水市偏远的农村小学,连一个学生都没有了。
C: 11月1日,红色经典戏剧《红色娘子军》首次在伦敦著名的萨德勒威尔斯剧院进行演出。
D: 李老师一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目光就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4、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
B: 听到班主任的脚步声,喧闹的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C: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绝不庸俗,虽然简朴却别有用心
D: 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一个人并不遥远。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芦花荡》是一篇小说,选自《孙犁文集》,写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 《蜡烛》中的育乞西本是一位仇恨侵略、渴望解放、热爱和平而富有爱心的南斯拉夫老妇人。
C: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
D: 标题、导语、背景是一般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6、

选择用词准确的一组( )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 安庆、芜湖线。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 起来。
③我心里暗笑他的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④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

A: 冲破 震惊 愚 站立
B: 突破 震悚 迂 镶嵌
C: 攻打 振动 蠢 直立
D: 越过 震悚 笨 镶嵌
7、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子参军才半年,家中就接到了立功喜报,令父母喜出望外
B: 每当我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坐在我身边,让我少看点电视,多看看书,絮絮叨叨个没完。
C: 行百里者半九十 , 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
D: 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8、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人的设计别具匠心 , 使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B: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描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C: 虽然引用的都是相同的材料,但两篇文章的观点却迥然不同
D: 晚会上,他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9、

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义愤填膺 忘乎所以 杂乱无章 气冲斗牛 一反既往
B: 无暇及此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C: 狼狈不堪 一泻万丈 荒草萋萋 兴高采烈 恭恭敬敬
D: 死而后己 人声鼎沸 抽抽搭搭 来势汹汹 浩浩荡荡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享受。
B: 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C: “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D: 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语言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的语言交际本领与素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 1 )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 2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沿阻绝( ) ②王命急宣( ) ③略无处( )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3 )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 4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在2018年欧洲消化内科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漏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它们的体内。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50颗柔珠。


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立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有删改)

【链接材料1】

塑料都用到哪儿了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

每年,13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

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

海洋塑料垃圾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

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817种

(选自新浪网)

【链接材料2】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来源看,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
B: 存留在人体内的微塑料,经过长期的蓄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C: 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
D: 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 2 )选文画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 )针对【链接材料2】的说法,请你概括选文中海南省禁塑行动的内容加以印证。
( 4 )有人认为,微塑料与个人无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1】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道 行
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⑨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⑩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⑪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⑫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⑬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喷啧赞叹,拍手叫好。
⑭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⑮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⑯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⑰“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⑱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⑲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 1 )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

( 2 )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

( 3 )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

( 4 )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

( 5 )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 6 )第⑦⑨段“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 7 )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这些节日里,你会品尝到特色美食,观赏到特色节目,也会参与一些特色活动……

请以“难忘那年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从“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五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青春期盛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