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 , 防患于未然。B: 张老师针对班上学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C: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 D: 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
2、 | 下列各句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今年4月以来,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所表现的狭隘认知和低劣手段,让人觉得不可思议。B: 目前,我市正在兴建快速公交.每天晚上,工地机器轰鸣,人身嘈杂,各种声响不绝如缕 , 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C: 北洋军阀之一的张宗昌,原本胸无点墨,却偏好附庸风雅,以致常常闹出各种丑剧,贻笑大方。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折射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襟怀。 |
3、 | 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闲暇 暴躁 凝重 举世闻名B: 伶俐 繁衍 捷径 精兵简政 C: 融洽 惬意 斟酌 迫不急待 D: 磐石 静穆 热忱 煞有介事 |
4、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听人说:“不平凡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遭遇。”其实我们更该讲:“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岩石间的树根,总是长得特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常能在偶然有水时快速萌发。生物既然被环境哺育,就当然受环境的塑造。只是,一般的动植物,唯有在适应的机能上被锻炼得更坚强, 。这也就是“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的道理。 ——刘墉《潜能》 A: 越是高等级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 人类却能在精神意志上,被塑造得更伟大 C: 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适应机能只会更强 D: 人类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能够改变环境 |
5、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客厅,打开电视,准备看会电视过把瘾。 B: 这道题其实并不难,但因我连题目要求都没有看仔细,粗心大意 , 结果可想而知。 C: 这次月考,班主任公布了每个人的考试成绩,我在全班名列前茅,这下可就鲜为人知。 D: 这次没考好,我并不灰心丧气 , 而要总结教训,继续努力。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每个中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人才。B: 通过老师的教育,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C: 南宁经济能否腾飞,关键在于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D: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水平。 |
7、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缝隙中透过点点金色的彩霞,林子中映出一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 ①当大地从晨雾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肃穆的园子便开始活跃起来。 ②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处乱闯。 ③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在雾夜中耀眼的星星一样。 ④鸟雀开始欢噪,呼朋引伴地唱起悦耳的歌曲。 ⑤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 ⑥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的硕果。 A: ①③⑥⑤②④ B: ①④⑥③⑤② C: ①④②⑥③⑤ D: ①②④⑥⑤③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B: 在钟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使我的数学成绩迅速提高了。 C: 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下,在优秀的师资力量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分宜六中将越办越好! D: 专家告诫:观看日食时要有防护措施,不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以免不要灼伤眼睛。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B: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 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
10、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堕(duò) 落陨(yǔn) 落追溯(sù) 叱咤(chà)风云B: 犀(xī)利 蓬蒿(hāo) 拮据(jù) 惟妙惟肖(xiào) C: 彷(pánɡ)徨 虔(qián信 篡(cuàn)夺 广袤(mào)无垠 D: 归省(xǐnɡ) 荣膺(yīnɡ) 面颊(xiá) 锲(qiè)而不舍 |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1 )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 颔联写自己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3 )从全文看,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最根本原因是 A: “邑人”纷纷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 B: “其父”文了利益拉着仲永四处拜访。 C: 仲永自己缺乏不断努力学习的精神。 D: 仲永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 |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已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_______________。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 1 )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 3 )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丝路织锦
青玄
①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③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总之,羊、鸟、鹿、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人骑射、饮酒形像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④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图案、团花纹样和卷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城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⑤初唐时期,联珠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丝绸之路沿途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与花蕾的配合等。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团案图样。联珠团花的花朵变得饱满,花瓣轮廓更加细腻,层次也更丰富,发展成宝花纹样,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陵阳公样”,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结果。
⑥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积淀了胡化风格的丝蜩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那一方方虽残旧却仍艳丽的织锦上所表现出的胡化风格,或强烈或淡静,或模糊或清晰,默默沉淀,耀眼夺目,仿佛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再次向世人表明,塞上驼铃、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更是中西文化双向汇流的通道。
( 1 )下面这句独自成段的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所在的正确位置应该是:( )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A: ①②段之间写作:
大千世界,路,有无数。
或长,或短;或狭,或宽;或坎坷,或平坦……
耕耘,是蚯蚓的路;探索,是小溪的路;摧毁,是飓风的路;发光,是闪电的路……
彩虹的路是绚丽的,但那是虚幻的;流星的路是短暂的,但这是辉煌的;爬山虎的路是艰难的,也是无畏的;老黄牛的路是泥泞的,也是踏实的……
要求:以“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