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父母双双离世之后,剩下了孤苦伶仃的他。B: 代课覃老师最擅长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每次和学生谈心都是盛气凌人。 C: 同学们看到小米滑稽的样子,不禁哄堂大笑。 D: 有的书,阅读时要深入研究;有的书,阅读时可以不求甚解。 |
2、 |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把那把斧头的把手拿起来”这句中三个划线的词的词性都不相同B: 短语“鲜艳美丽”“十分美丽”“美丽异常”“花儿美丽”的结构完全不相同。 C: “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高楼大厦竖起来”。 D: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作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应该把其他生物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这个复句的第一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
3、 |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镌刻/隽永 酷似/似的 当家/恰当 粗糙/燥热 B: 逊不/逊色 颁布/颁发 要挟/挟持 凶恶/厌恶 C: 绯红/俳红 屏息/屏风 发酵/咆哮 遗嘱/嘱咐 D: 要塞/塞外 教诲/悔悟 滞留/停滞 畸形/崎岖 |
4、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节日期间,整个小区都被鲜艳的红旗点缀一新,五彩斑斓的绚烂景观装扮着整个小区。 C: 因为娇惯,小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父母束手无策 , 其育子方式让人慨叹。 D: 内部有自己的竞争者,市场上有公司的竞争者。这形成了一种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竞争让职场生活变成了职场生存。 |
5、 |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关媒体指出,沉迷手机游戏是部分未成年人厌学的主要问题。(将“问题”改为“原因”) B: 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在句末加“的参考”) C: 看了电影《芳华》的上映,使我们再一次认识了小说家严歌苓。(删去“看了”) D: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将“巡查”与“整治”互换位置)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使观众受到精神的洗礼,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模范、争当模范、崇尚模范的浓厚氛围。 B: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 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 D: 尽管微博实名制可能会对用户的活跃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提高微博媒体营销和增强用户的内容自律。 |
7、 |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 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 “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
8、 | 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致女儿的信”、“雨的诉说”、“音乐之声”都是偏正短语。B: “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是一个单句。 C: “基因的结构非常容易发生变化。”这个句子中的“容易”是状语。 D: “悲观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失去,而乐观的人则更加看重自己的获得。”是转折复句。 |
9、 | 下列填入语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般的著作;科学家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小说《在光明的非洲》;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到文学王国漫步,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散文。 A: 卓越的科学家往往有很高的文学造诣B: 文学作品并不都是文学家创作的,卓越的科学家差不多都是卓有成效的文学家 C: 凡是著名的科学家,都有文学方面的传世之作 D: 说起科学家,就不能不联想到文学家 |
10、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③⑥⑤④①②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③④①②⑥⑤ D: ④③①②⑤⑥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1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出了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 2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 |
阅读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读书之法》(曾国藩)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②必有我师焉(________) ③读书之法(________) ④日知所亡(________) ( 2 )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三处。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 ( 3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 4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不断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根据(甲)文内容写出两个这样的成语。( 5 )(乙)文中提到的“四书”是指哪四书?请写出具体的书名。 ( 6 )(乙)文中作者用两个比喻将“看书”和“读书”作比较,请指出这两个比喻分别是用什么来作比的。 ( 7 )(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读书学习的方法,请任选一种方法简要分析其好处。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具盒
司玉笙
①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②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③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④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⑤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子。
⑥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⑦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⑧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⑨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⑩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⑪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⑫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⑬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⑭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⑮同桌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⑯丽说,你真爱惜……
⑰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⑱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⑲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⑳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A.蘧公孙与马二先生(马纯上)相见。公孙道:“先生来操选政,乃文章山斗,小弟仰慕,晋谒已迟。请问批文章是怎样个道理?”马二先生道:“全不可带词赋气。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见,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所以小弟批文章,总是采取《朱子语类》、《四书或问》上的精语。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
B.马二先生经过一条小街,街上有几个簇新的书店。店里贴着报单,上写:“处州马纯上先生精选《三科程墨持运》于此发卖。”马二先生见了欢喜,走进书店坐坐,取过一本来看,问个价钱,又问:“这书可还行销?”书店人道:“墨卷①只行得一时,哪里比得古书②。”
C.话说那日清晨,文瀚楼店主人走上楼来,匡超人问是何事。主人道:“目今我要刻一部考卷卖,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又要批的好,又要批的快。合共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以批得出来?我如今扣着日子,若出的迟,就误了一次发售机会,这书刻出来,封面上就刻先生的名号,还多寡有几两选金和几十本样书送与先生。不知先生可赶的来?”
匡超人道:“大约是几多日子批出来方不误事?”主人道:“须是半个月内有的出来,觉得日子宽些;不然,就是二十天也罢了。”匡超人心里算计,半个月料想还做的来,当面应承了,当晚点起灯来不住手的批,就挑出五十篇,听听那谯楼上,才交四鼓。
匡超人屈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又做了个序文。选本已成,书店里拿去看了,回来说道:“向日马二先生,三百篇文章要批两个月,催着还要发怒,不想先生批的恁快!我拿给人看,说又快又细。这是极好的了!先生住着,将来各书坊里都要来请先生,生意多哩!”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第十八回)
注释:①墨卷:指考场所作八股文。②古书:指古代经典书籍。
( 1 )下列对上面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笔”,请简要分析马二先生这样做为什么不合适。
我们都有自己生活的家乡、养育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老师、学习成长的集体(学校、班级、小组)。请你从中选取一个方面,以“我爱我的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