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学过他的短篇小说《社戏》《故乡》以及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B: 《鼎湖山听泉》《画山绣水》《飞红滴翠记黄山》都是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散文。 C: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陶渊明和欧阳修。 D: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臧克家的《有的人》,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都是新诗的杰出的代表。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深受好评。B: 连云港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花果山云雾缭绕、林木苍翠,苏马湾海天一色、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 C: 溶洞里的钟乳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白熊…无不惟妙惟肖。 D: 赏读这篇美文,犹如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令人心旷神怡。 |
3、 |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C: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D: 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取缔 推崇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情不自已B: 斑斓 褪色 因地制宜 晓风残月 物竟天择 C: 门槛 箱箧 响彻云霄 富丽堂皇 巧妙绝轮 D: 伛身 雾凇 月明风清 张惶失措 荒草萋萋 |
5、 | 下面文段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A: 丹:用丹砂B: 王:为王 C: 罾:鱼网 D: 以:同“已”,已经 |
6、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虽然衣着朴素,不施粉黛,但独特的气质让她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B: 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C: 王老师讲课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 让人感觉讲的知识是“活”的,讲的“内容”是美的。 D: 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 , 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
7、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是一项是( ) A: “MH370”真的终结于南印度洋了吗?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真相的寻找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切终将水落石出。B: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C: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标准,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D: 回望120年前的黄海硝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壮士断腕,股骨疗毒的勇气和胆魄,坚决根治各个领域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
8、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半山腰的松柏根深蒂固 , 才显得枝繁叶茂。B: 这次的成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以免重蹈覆辙。 C: 这个人的出现吓了我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 , 钳中夹着的铁块也失落在地。 D: 他得知自己的罪行已被揭发,面对前来拘捕的警察,不由得义愤填膺。 |
9、 | 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二自然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两段摆出了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箭靶”。 B: 从这两段摆出的事实可看出,作者将揭露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 C: 本文列举了“两年以前”、“不久”和“现在”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表现了自己的忧虑。 D: 这两段文字用了先摆敌论据,后摆敌论点的写法。 |
10、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
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本词作者是________朝(朝代)政治家、文学家________(名字)( 2 )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表现为:________ (用原句子回答)( 3 )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短文两篇 【甲】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惟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A),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②其名,愿不泄也。(范元琰用善举,使盗贼认识到自己的不齿行为,一乡无复窃,此真君子善人之道。)”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注】①菘(sōng):白来。②启:说出。 【乙】 韩魏公①知北都,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一个“玩”字,足见韩琦对其喜爱之至,反衬出后文原谅吏将的大度气量。)。特设一桌,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B):“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宋朝的重臣。②中外亲:表兄弟。 ( 1 )从例句划线的词中获得启发,猜读解释选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 2 )用“/”给下面文言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俄为史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 4 )阅读两篇短文,仔细体会两位名土的宽厚气量。参考已有批注,给(A)(B)处作批注。(A)元琰遽退走。 (B)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极昼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题,让你选择:南极考察人员在南极生存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冰川、寒冷?还是食物、极昼?
相信很少有人选择极昼。毕竟在大家的意识里,在南极,皑皑的冰川、极度的寒冷和急缺的食物一定是考察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事实上,南极考察人员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这些,而是那里的极昼。
所谓极昼,就是太阳终日都出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只会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当南极出现极昼时,北极就是极夜,反之一样。
一位南极科考专家说,在南极,每当出现极昼时,没有了黑暗,也就没有了日期,工作人员连续几十天都生活在金灿灿的阳光下,人的生物钟一下子就彻底紊乱了。你困顿,你疲倦,但除了昏迷,你怎么也睡不着。因为人们都习惯了在夜晚的黑暗中睡觉,一旦失去了黑暗,那四周皑皑白雪和灿烂阳光交织折射出的亮度让人很难闭上眼睛,即便你能睡着几分钟,也犹如在煎熬。因此在南极,遭受雪崩和意外伤害的人数,远没有被极昼造成伤害的人员多。极昼让人筋疲力尽,让人精神焦虑,让人神经系统紊乱,让人在整个南极大陆无处藏身,焦虑,烦躁,让人疯狂。
为了度过极昼期,考察人员做过很多尝试,包括加厚帐篷,增强帐篷内的阴暗度,甚至实验过在冰川和积雪下穴居等,但结果都不理想。凡是到过南极经历过极昼的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见到夜色,见到黑暗,这是他们生命的渴求。
渴求黑暗,黑暗成了生命的急需。如果没去过南极,是怎么样也体会不到的,这说来也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经历过极昼现象,有时苦难像皑皑白雪一样直刺你的眼,有时幸福又像灿灿阳光一样紧逼你的心内。所以对待人生中的那些坎坷、磨难,抑或好运、甜蜜都应该坦然处之,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昼夜,缺一不可。
为了度过极昼期,考察人员做过很多尝试,包括加厚帐篷,增强帐篷内的阴暗度,甚至实验过在冰川和积雪下穴居等,但结果都不理想。
( 4 )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丰富的含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遇见你的纯真岁月
丁立梅
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来的大学生。
他着格子衬衫,穿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啊,大花鸡!”惹得我们笑弯了腰,有同学老气横秋地点头说:“我们老师,像个孩子。”
他真的做了我们的老师,教我们语文。第一天上课,他站讲台上半天没说话,拿他小鹿似的眼睛,看我们。我们也仰了头对着他看,彼此笑眯眯的。后来,他一脸深情地说:“你们长得真可爱,真的。我愿意做你们的朋友,共同来把语文学好,你们一定要当我是朋友哦。”他的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我们的距离,全班学生的热血,在那一刻沸腾起来。
他的课,上得丰富多彩。一个个汉字,在他嘴里,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们入迷地听他解读课文,争相回答他提的问题。不管我们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着说: “真聪明,老师咋没想到这么答呢?”有时我们回答得太离谱了,他也佯装要惩罚我们,结果是,罚我们唱歌给他听。于是教室里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时上语文课,在我们,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他还引导我们阅读。当时乡下学校,课外书极其匮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回很多的书,诸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之类的。他说:“只有不停地阅读,人才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我至今还保留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春天的时候,他领我们去看桃花。他说:“大自然是用来欣赏的,不欣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哄一声笑开了,跟着他蹦蹦跳跳走进大自然。花树下,他和我们站在一起,笑得面若桃花。他说:“永远这样,多好啊。”周围的农人,都看稀奇似的,停下来看我们。我们成了风景,这让我们备感骄傲。
我们爱他的方式,很简单,却倾尽我们所能:掐一把野地里的花儿,插进他办公桌的玻璃瓶里;送上自家烙的饼,自家包的粽子,悄悄放在他的宿合门口。他总是笑问:“谁又做好事了?谁?”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我们念初二的时候,他生了一场病,回城养病,一走两个星期。真想他呀,班上的女生,守在校门口,频频西望——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被人发现了,却假装说:“啊,我们在看太阳落山呢。”
是啊,太阳又落山了,他还没有回来。心里的失望,一波又一波的。那些日子,我们的课,上得无精打采。
他病好后回来,讲台上堆满了送他的礼物,野花自不必说,一束又一束的。还有我们舍不得吃的糖果和自制的贺卡。他也给我们带了礼物,一人一块巧克力。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
他的母亲千方百计把他往城里调。他是独子,拗不过母亲。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会有重逢的那一天的。”他走的时候,全班同学哭得很伤心。他也哭了。
多年后,遇见他,他早已不做老师了,眼神已不复清澈。提起当年的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一个一个,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一如我们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模样。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铭心。
①第一天上课,他用真诚友善的表情和开场白,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 2 )第八段画线句用了比喻手法,请写出其中的本体和喻体,并赏析这一比喻的妙处。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电影《致青春》真实地再现了八、九十年代的校园生活,展示了莘莘学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电影一上映,就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同学们,也许在你的生活中也有拨动心弦的一件物品、一个人物、一道风景或一段情感……并让你深有感悟。请以“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须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④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