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C: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赞誉。 D: 一个人能否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但要靠严明的纪律,还要靠自己的品德修养。 |
2、 | 选出“人不知而不愠”正确解释的一项( ) A: 别人不知道,可我不生气。B: 别人无知,可我不恼恨。 C: 别人不了解(我),可我并不生气。 D: 别人无知,可不知恼恨。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酝酿(niàng) 侍弄(sì) 棱镜(léng) 咄咄逼人(duó) B: 分歧(qí) 嗔怪(zhēn) 虐待(nuè) 混为一谈(hùn) C: 绽开(zhàn) 干涸(hé) 称职(chèn) 哄堂大笑(hōng) D: 狭隘(yì) 确凿(záo) 惩戒(chěng) 杞人忧天(qǐ) |
4、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去掉“避免”) B: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在句末添加“的方法”) C: 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很多国内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去掉“批评”) D: 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加大”改为“加剧”) |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校模型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初一的学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学生数量不多.(删掉“数量”) B: 长辈给晚辈红包的传统年俗.在微信时代演变成一场同事好友中的“抢红包”大战,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引发”为“产生”) C: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删掉“随着”) D: 现在市场假日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一希望广大消费者引起注意,不给唯利是图者以可乘之机.(将“引起”放到“广大”前面) |
6、 | 划线字字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驯良(顺服)安然无恙(病)终年累月(堆积) B: 鸟瞰(俯视)姹紫嫣红(娇艳)执迷不悟(坚持) C: 业已(已经)漠不关心(冷淡)稍逊风骚(差) D: 匝道(周)心旷神怡(空阔)一张一翕(合)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B: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
8、 | 按原文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②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③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⑤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⑥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⑦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A: ①⑤③⑥④⑦②B: ④⑦②①⑤③⑥ C: ④⑦②①③⑤⑥ D: ④⑦⑥①⑤③② |
9、 | 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该句中的“仿佛”是动词。 B: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该句使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C: “心有灵犀”是主谓短语,“浩荡离愁”是偏正短语,“留存下来”是动宾短语。 D: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是纯粹描写景物的句子,和抒情没有多大关系。 |
10、 |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统编本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文质兼美,兼具时代性。(删去“紧紧围绕”) B: 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开车看手机造成的。(去掉“造成的”) C: 为了防止个别学生不再将手机带入考场,学校购买了50台金属探测器用于考前检查。(删去“不再”) D: 有人认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将“研究”和“了解”互换位置)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庆清朝慢 踏青 [宋]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①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②。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③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儿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④。 【注释】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③饾饤(dòu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 (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闻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 B: 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 C: 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 D: 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 ( 2 )下列对调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 B: 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空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 C: 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 这首词充情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 ①可食乎________ ②因夺而食之________ ③是臣无罪________ ④而明人之欺王________ ( 2 )翻译句子。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3 )根据文中内容回答。 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词
①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④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⑤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令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⑥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⑧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⑨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⑩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⑪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⑫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
( 1 )概括内容。①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母亲没有因为我不慎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而打骂我。
②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________。
③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________。
④记忆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是________。
⑤我为“报答”母亲所做的两件事是________和________。
( 2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文中莫言的母亲在生活的点滴中给予成长期间的莫言以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少于100字)槐花飘香
①微风吹过,送来阵阵芳香。路边成排的刺槐树上,一串串白皑皑的槐花,已在春天的阳光下开放。每年到了这槐花飘香的季节,就使我联想起一位教师朋友所讲的那难以忘却的一段段往事……
②我的老家,在胶济铁路的一个小车站旁。车站四周,是一片密密层层的洋槐。那是1942年春天,村内树无绿色,田间小苗枯黄,野菜、树皮全被吃光。车站上的槐花,常常引得人们馋涎欲滴,可日本人和伪军在那里架着机枪,不准群众采一花一叶。饥饿使人们忘记了危险,白天不让采,就夜里偷采。采来,在清水里一冲,多少撒一点糠面,在锅里一蒸,香喷喷的,比那苦涩的树皮、草根好吃多了。
③在一个月黑星暗的夜晚,我和同窗好友铁柱,又悄悄地摸到车站旁,爬上树,警觉地采呀,采呀,忽然“咔嚓”一声,铁柱踩断了一根树枝。顿时,枪声大作,探照灯射出刺眼的光亮。随着一声痛苦的“哎哟”,铁柱跌在树下!我慌忙下树,拼命将他背回家。油灯下,只见他面色苍白,口冒鲜血,平时那双有神的大眼睛,此时留恋而无力地望着我和亲人,不顾我们急切而痛心的呼唤,眼角流出两滴清泪,就断气了。A可他手里,还攥着盛一点槐花的布袋……这少年的悲剧,深深铭刻在心上。从此,我便怕见到槐花,当然,也不愿别人在我的面前提起槐花。
④我结了婚,接连有了三个孩子。一个个小家伙嗷嗷待哺的时候,正当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那时,我在一个小学里当教员,我那个班上的班长,叫向红,是个惹人喜爱的女孩子。B她圆圆的脸,闪着灵动的大眼睛,梳着两条又粗又黑的短辫子,体态柔美,动作轻捷。
⑤有一天上午,我一连三堂课,上第二节课时,就感到劳累、吃力,饥肠辘辘,到第三节课时,便感到头晕目眩。突然,眼冒金花,一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从昏迷中隐约听到:“好,好,醒来了!”“不要紧,不要紧,他不是病,是饿的……”
⑥不大一会,向红跑来啦!她手里拿一个白铁盒,走到我面前,打开来说:“老师,请您吃玉米面蒸的槐花,您吃得惯吗?”我嘴上说:“你留着吃吧!”可咕咕噜噜的饥肠,已命令我伸手接受了这孩子雪里送炭的一片深情!我左手端着盒,右手拿起盒里的小铁勺,一口口吃了起来,像早年灾荒时吃得那样,直觉得香喷喷的,好吃极啦!我正蜜口香甜地吃着,向红歪着头,忽然天真地问我:“老师!您从前吃过槐花吗?”我听后,脑子里“轰”的一声,20年前的悲剧重现眼前,我再吃不下去了!
⑦那天是星期日,我正拿一本书倚在床上休息,伴着一阵轻快的脚步声,送来一阵淡淡的芳香。啊,又是向红!她笑着,哼着歌儿,提着什篮,里面盛满新采的槐花。这个快乐的安琪儿飞到我面前,问:“老师,您好些了吗?”待我点点头回答后,她说:“您不是也愿吃槐花吗,我采了好多,这些是给老师的。”我爱人闻讯从小厨房走来,连说着感谢的话,我却过了好长一会才说:“你要写作业,还参加舞蹈队,假如爬树伤着,将来怎么当人民的舞蹈家呀!”她听后笑笑,就跑了!当晚,我们全家大小,除我之外,都美美地饱餐一顿槐花。夜晚,孩子们睡熟了,脸上还透着笑意哩。
⑧星期一下午,向红班上的第一节课是我的。我像平时一样走进教室,喊“起立”的不是向红,而是副班长。我问:向红干什么去了,回答都不知道。我在不安的预感中开始讲课了。忽然,一个外班的学生惊慌地跑来:“报,报告,老师,向红,向红她……我连忙抓住那学生的两肩,催问:“快说,快说,向红怎么啦?”“她,她,她受伤了,已送医院……”突然“嗡”的一下,我感到一阵于难以控制的眩晕……3个月后,向红出院了,可是这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腿上留下了残疾,再也不能跳舞了。向红毕竟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我的面前从来没说过一句怨天尤人的话。只是有一次在学校的阅览室里,我忽然见她面对《人民画报》上一张出国歌舞团的演出照片,在呆呆地出神,我的心一下被刺痛了!
⑨时光的激流,永不停息,一晃又是十年!
⑩在那极左先生们疯狂摧残一切美好的事物,将革命口号喊得山响的一年春天,我在一家小饭馆的一角,意外地发现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喃喃自语地歪着头,伏在一个桌子角上,用个短短的铅笔头,在一张不知从哪抹来的包装纸上,认真地写着什么。他面前还放一个盛了碎干粮的面袋,一个农村社员工地受奖的搪瓷缸。
⑪显然,这是一个农村流入城市的讨饭的孩子。啊,孩子正在以稚气而有力的笔触,给他爸爸妈妈写信。我读着、读着,一颗心由惊奇而变为优伤。信上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来城里已经两星期,你们不用挂牵我,我听你们的话,光要饭,从不偷人家。那天,有位老奶奶掉了钱包,我拾到后,交给了她。她和家里我奶奶一样,用手摸着我的头,夸我是个好孩子,又问我为啥来要饭,问着问着,不知为啥,她哭了!爸爸妈妈!在城里,我白天要饭,晚上睡在车站的大屋里。这里人很多,我不害怕,可我老梦见奶奶和小妹妹没饭吃。我想,咱那里火车站上的洋槐花该开了吧。我不能去采了,妈妈和妹妹又不会爬树……
⑫“呵,又是槐花。”我的心跳得厉害,禁不住说出声来,那孩子停下手中的笔,转过头来,一张布满尘土的小脸上,镶着一双天真而有神的大眼睛。这是一对多么熟悉的睛睛呀!我仿佛看见了铁柱!那写信的孩子,刚发现我时,有些惊疑,见我并无恶意,就又回过头去写他的信了。我本想问问他,转念一想,还问什么呢,问了我又能怎样?想到这儿,我忙把准备买烧饼的一元钱和二斤粮票塞给他,转身就走了。
⑬如今,眼前又是槐花儿飘香的季节了。我望着眼前朴素而芳香的槐花,不愉快的往事,不禁在我的记忆里翻腾起来,不觉眼里噙满了泪水。忽然,一阵甜甜的稚气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情思。呵,一队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个个戴着雪白的兜兜,绣着“祖国的花朵”五个鲜红的绒字,映着一张张苹果般的小脸。他们在阿姨的带领下,唱着歌儿,沐浴着阳光和春风,不知道是到公园去看花鸟,还是去影院儿童专场看电影……
⑭眼前美好而动人的景象,冲淡了我沉痛的回忆。我爱看淡雅的槐花,我喜嗅那芳馨的槐香,然而我却不希望它和饥饿与灾难联系在一起。
( 1 )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①A可他手里,还攥着盛一点槐花的布袋……
②B她圆圆的脸,闪着灵动的大眼睛,梳着两条又粗又黑的短辫子,体态柔美,动作轻捷。
( 4 )文中多次写到“我”怕见到槐花,也不愿别人在“我”面前提起槐花,而文末却写到“我”爱看淡雅的槐花,喜嗅那芳馨的槐花,是否矛盾?为什么?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同学们,一路走来,你的人生中遇到了谁,是谁在你成长的路上赠你以力量,给你以启迪,又是谁让你变得比从前更优秀?你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