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湘潭市第十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噤 莫衷一是 销声匿迹 无动于衷 井然有序
B: 宽恕 广袤无垠 粗制滥造 花团紧簇 穷困潦倒
C: 烦躁 冥思遐想 不可名状 盛气凌人 长嘘短叹
D: 练达 油光可鉴 翻来覆去 诚惶诚恐 颔首低眉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冽(lǐn) 俯(kàn) 吞(chì) 风餐宿(lù)
B: 存(chǔ) 窗(xuán) 现(tū) 五脏六(fǔ)
C: 宁(wú) 概(lǜ) 合(lóng) 息凝神(pǐng)
D: 弱(léi) 头(càn) 迟(dùn) 心有灵(xī)
3、

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类惊叹不已,而灿若繁星的人文景观同样也令我们后人目不暇接!”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泰山风景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

A: 毋庸置疑,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果,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
B: 但人文景观却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C: 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景观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泰山独有的景色。
D: 泰山的人文景观包括宫室、碑坊、道路、桥梁、亭台、石刻等等。人文景观的建构主要是为了烘托和渲染泰山本身所具有的旖旎自然景色。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还有两部散文集《野草》《呐喊》。
B: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罪与罚》。
C: 朱德,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D: 艾芙·居里是波兰作家,居里夫人的长女,曾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
5、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bò) 附(hè) 怪(chēng) 堂大笑(hōng)
B: 缥(miǎo) 迷(wǎng) 鹰(yuān) 秾合度(qian)
C: 热(chén) 伏(quán) 嘱(dīng) 神采奕(yì)
D: 待(nüè) 羽(gé) 感(wèi) 人听闻(hài)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 ②⑤①③④
B: ②⑤③①④
C: ⑤②①④③
D: ⑤②④③①
7、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B: 课后,请大家以《我读冯骥才《捅马蜂窝》一文》为题,写一篇作文。
C: 他笑吟吟地开口了:“怎么样,疼吗?”
D: “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8、

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场舞”作为一种健身舞蹈,一种生活时尚,凭借其简单、易学的特性风靡城乡。
B: 阔别了半个世纪,昔日的同窗终于取得了联系,相约今年中秋节在母校甜蜜邂逅
C: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热播,年轻人趋之若鹜 , 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D: 温习学过的知识与预习未知的学问有异曲同工的作用,都可以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
9、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
A: 早上
B: 中午
C: 傍晚
D: 下午
10、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稀土元素被称为钢中的“青霉素”,对钢起到净化,变质和合金化作用。
B: 盛春时节,漫步京城,吸引你的是争艳的百花,还是静穆的名人故居。
C: 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D: 第十届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展播了长达10分钟的3D裸眼投影秀《凤城秀》。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郊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 1 )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
(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印度人 马千里者(《马说》)
B: 随地称 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北山阜臆轸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西土地硗确 今齐地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

(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 4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
①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②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⑤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⑥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冷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⑦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⑧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 1 )第②③段中加线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 2 )作者在第②段中说“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应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的一句名言回答)。

( 3 )在第③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4 )第⑤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

( 5 )第⑥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 6 )在第⑦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关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亘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 1 )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2 )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⑧自然段加横线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 4 )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一次挫败的经历,一个难忘的胜利,一篇睿智的文章,一句善意的劝慰,一种特别的爱好……凡此种种,会使你的知识得以丰富,智慧得以增长,让你站上人生新的高地。
请你以“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
要求:①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②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曾一个我,因尔天真过.”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