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针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决策人一定要有见异思迁的灵活性。B: 日本某些政客,就侵略历史推陈出新大做文章,严重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 C: 玉不琢不成器 , 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 写作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丰富的思想,否则,你的文章就会因缺乏具体内容而成为一纸空文。 |
2、 | 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适合的是( )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____________,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B: 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 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 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B: 人声鼎沸(沸:水开) 警报迭起(迭:屡次) C: 兀兀穷年(兀兀:漫长的样子) 义愤填膺(膺:胸) D: 沥尽心血(沥:滴) 锲而不舍(锲:刻) |
4、 |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他以________战胜暴力,以________战胜专制。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________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________的伏尔泰。 B: 微笑 嘲笑 心平气和 恼羞成怒 C: 嘲笑 微笑 恼羞成怒 心平气和 D: 微笑 嘲笑 恼羞成怒 心平气和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骇人听闻 妇孺皆知 引颈受戳B: 无与伦比 通霄达旦 玲珑剔透 C: 顾名思义 人迹罕至 根深蒂固 D: 正襟威坐 无可置疑 变幻多姿 |
6、 | 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B: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 ,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C: 近日气候多变,不少同学出现感冒咳嗽现象,这消息真耸人听闻 , 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D: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震悚(sǒng) 荒谬(miào) 溃(kuì)退 锐不可当(dāng) B: 要塞(sài) 惊骇(hài) 歼(jiān)灭 惟妙惟肖(xiāo) C: 俨(yǎn)然 接济(jī) 诘(jí)问 差(chāi)使 D: 阡(qiān)陌 匀称(chèn) 寒噤(jìn) 仄(zè)歪 |
8、 | 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B: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 C: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 D: 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
9、 |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最后一节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流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中国意识”。 B: 《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C: 《小石潭记》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脉络清晰。 D: 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又名《给巴特勒的信》)中,就圆明园被焚掠这一事件,指斥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提出了“岁月创造的一切皆属于人类”的观点。 |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师一宣布完这个消息,教室顿时风平浪静。 B: 爷爷最喜欢在晚饭后给我讲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C: 他打羽毛球如同摧枯拉朽 , 很快就胜利了。 D: 我军所到之处,敌人锐不可当 , 人民欢声雷动。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②纹。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东皋农事作,举趾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宋“江西诗派”诗人。②澹澹:细细。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 ( 1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你模仿示例在横线上填2个四字短语。首联描绘了一幅春雨丝丝,________,微风细细,________的早春图画。 ( 2 )你从二三四联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志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________ ②使者不说 说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苟无民,何以有君?( 3 )赵威后说的“本”和“末”在文中是指________ 和________ 。( 4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一个热情、不懂礼仪的人。 B: 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虽鲁莽怛能据理力争的人。 C: 从赵威后与使者对话中,可看出她是一个有民贵君轻思想的人。 D: 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咄咄逼人的赵威后形象跃然纸上。 |
①导演沃尔特在选角的时候,挑选了很多艺校里的学生,但都不够满意。
②一天,为此一筹莫展的沃尔特到城市西郊办事,在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遇到了一个十多岁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问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吗?”沃尔特低头看看自己脚上刚刚擦过不久的皮鞋,摇摇头拒绝了。就在沃尔特转身走出十几步之际,忽然见到那个小男孩红着脸追上来,眸子里现出祈求的光:“先生,我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您能借给我几个钱吗?我从明天开始多多努力擦鞋,保证一周后把钱还给您!”沃尔特看着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肚子干瘪的小男孩,不由地动了怜悯之心,就掏出几枚硬币递到小男孩手里。小男孩感激地道了一声“谢谢”后,一溜烟地小跑着离开了。沃尔特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街头小骗子他已经司空见惯了。
③半个月后,沃尔特已经将借钱给小男孩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料,在他又一次经过西郊火车站时,突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离得老远就向他招手喊道:“先生,请等一等!”等到对方满头大汗地跑过来把几枚硬币交给他时,沃尔特才认出这是上次向他借钱的那个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气喘吁吁地说:“先生,我在这里等您很久了,今天总算把钱还给您了!”沃尔特看着自己手里被汗水濡湿的硬币,就像看着一朵朵盛开在水中的白色睡莲。
④沃尔特再次端详面前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他很符合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尔特把几枚硬币塞进小男孩衣兜里:“这点零钱是我诚心诚意给你的,就不用还了。”沃尔特神秘地一笑,又说,“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业公司导演办公室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⑤第二天一大早,门卫就告诉沃尔特,说外面来了一大群孩子。他诧异地出去一看,就见那个小男孩兴奋地跑过来,一脸天真地说:“先生,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样没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们也渴望有惊喜!”
⑥沃尔特真没想到一个穷困流浪的孩子竟会有一颗如此善良的心!通过反复观察和筛选,沃尔特发现在这些孩子中,确实有几个比小男孩更机灵,更适合出演剧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后还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来,并且在录用合同的免试原因一栏中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善良无须考核!因为他觉得小男孩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把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无私地分享给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善良啊!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善良、博大、无私的人。
⑦这个小男孩叫文尼斯基。在沃尔特的执导下,文尼斯基在剧中成功扮演了主人公的角色,他主演的电影《中央车站》也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诸多桂冠。
⑧若干年后,已成为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的文尼斯基写了一部自传——《我的演艺生涯》。在书的扉页上面,是沃尔特的亲笔题字:善良无须考核。下面则是他给予文尼斯基的评价:“是善良,曾经让他把机遇让给别的孩子;同样也是善良,让人生的机遇不曾错过他!”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一针一线皆关情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注释】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 1 )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 4 )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李家有女,人称子柒。”网红博主李子柒彻底火了,不仅荣获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还和薇娅入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名单。她在全球拥有超过8000万的粉丝,光是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粉丝就有747万。
“没有什么东西是李子柒不会做的”,她用一双巧手,向已经远离乡村生活的人们展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理想生活。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冰;酸枣掉了满地,她拾来做成酸枣糕——
那么,李子柒天生就是十项全能吗?显然不是。那条全网播放量5000万的兰州牛肉面视频,是她特意去甘肃学的,一个月的练习,200多次的拍摄,还有连续半个多月的吃废掉的面团;为了制作蜀绣,她自学半年多的蜀绣针法;《秋千沙发床》成片近五分钟,拍摄素材2000余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劳动内容屡次造成伤口,甚至左手无名指曾被几十斤重的木桩砸伤;搬运货物、劈柴挑水那更是家常便饭。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