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兵式上,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耀武扬威 , 展示出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B: 小明的作文试卷字迹潦草,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有群蚁排衙的感觉。 C: 风里雨里,我们总能看到快递小哥的身影穿梭于大街小巷,为人们传送物资。他们的行为真是可歌可泣。 D: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作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 言行一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长。 |
2、 | 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①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山水的特点。B: 第②段写富春江江水之异,异在水色之美,江水之清,水流之急。其中“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把江水的清澈表现得淋漓尽致。 C: 第③段写山之奇。既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又抒发了作者在如此奇景中的感受,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D: 作者在文中描绘山水,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图景,给我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
3、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骈进pián 装模mó作样 栖qī息 凌驾líng 僧侣lǔB: 佝偻gōu 庸碌lù 留滞zhì 扶掖yè 旁骛wù C: 枘凿bǐng 繁衍yǎn 披蓑suō 覆辙zhé 睿智ruì D: 灵柩jiòu 冥诞dàn 成吉思汗hàn 陨落sǔn 谀词yú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伫立(zhù) 扒窃(bā) 什物(shí) 戛然而止(jiá)B: 嗤笑(chī) 菜畦(qí) 提防(dī) 毛骨悚然(sǒng) C: 阴霾(mái) 荫庇(pì) 恣睢(suí) 根深蒂固(dì) D: 亵渎(xié) 禁锢(gù) 汲取(jǐ) 随机应变(yìng)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脆红李不仅让当地村民从中受益,也给刘永刚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B: 近日,遵义市老年大学到遵义市汇川区上海路街道航宇社区开展送文艺进社区。 C: 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将遵义、思南、石阡8处街区列为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 D: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季节、节气的特点,使巩章玉创作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作品。 |
6、 |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办事之际。B: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C: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D: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肃穆 锐不可当 张皇失措 惟妙惟肖B: 消魂 转弯抹角 当然无存 重峦叠嶂 C: 溃退 月明风青 应地制宜 雅俗之分 D: 纳凉 自出心栽 失之毫厘 潦绕不绝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新明仕田园景区是电视剧《花千骨》的外景拍摄地之一。 B: 通过品尝天等指天椒酱,使游客促进消化液分泌,食欲大开。 C: 扶绥县境内有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尤其特别是恐龙化石闻名全国。 D: 凭祥市是中国最大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被誉为“中国—东盟水果之都”的称号。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湘湖是游玩的好去处,或是徘徊在一片花海中,或是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B: 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忆往事,记忆的屏障中,那些曾经斑斓的光影已然渐渐淡去。 C: 人生最好的状态,便是每一天努力做好自己,不去追寻结局如何,只要当之无愧就好。 D: 雷声轰隆,夏雨如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尽情挥洒的热汗,有一种慷慨淋漓的痛快。 |
10、 | 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他心里觉得踏实) D: 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1 )“初平”的意思是________;“春芳歇”的意思是________( 2 )对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的律诗。 B: 都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C: 颔联和颈联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D: 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①略无阙处________ ②沿溯阻绝________ ③虽乘奔御风________ ④属引凄异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其水势大。寥寥一百五十多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B: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C: 文章描写抒情结合,有景生情,情景融合,动人至深。句式多用对偶,而兼用散句,使文章富于节奏感。 D: 本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也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牵牛花:最美的花
①我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呢?说出来你有可能不信:牵牛花。我尤其喜欢晚秋山坡上野生的牵牛花和故乡木篱笆上的牵牛花。
②时下正是晚秋。十一月都过去了三分之一。十多天前还满树葱茏神气活现的刺槐,现已形销骨立只剩几枚叶片了,犹如举着降旗的残兵败将。就连一味疯长的野草也已乖乖缩回自己固有的领地,蔫了,黄了,枯萎了。惟独牵牛花不同。深紫的,浅蓝的,粉红的,条纹的,仍开得生机蓬勃顾盼生辉。【A】有的“唰”一下子在荒草地绽开无数多情的笑靥,有的“忽”一下子蹿上枯枝擎起高傲的喇叭,有的在路旁沙地上绣出斑斓的图案。后来,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山坡中间由石块和青砖砌成的半堵残墙上面。墙上的爬山虎没了叶片,只剩几条细蔓紧紧攀附不动,如老人手背上的几根细筋。墙根的芒草也已无精打彩。却见四五朵红蓝两色的牵牛花在残墙上开得正艳,薄薄的花朵在清冷的秋阳下抖出妩媚的光彩。枯黄与娇艳,残缺与圆满,寂灭与生机,刚与柔,厚与薄,重与轻——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妙更和谐的对比与反差吗?我一时忘了移步,默默凝视良久。谁都知道牵牛花是生命力脆弱的花。盛夏时节,太阳出来两三个小时一支支小喇叭就合拢起来。而就整个植株来说,生命力却又那么顽强。正如故乡的母亲说的:“这花可能开了,能开到老秋”(老秋是土话,晚秋)——开不到中午的牵牛花却能开到晚秋。
③是的,我所以喜欢牵牛花,也和故乡有关。
④小时候好几年是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特别喜欢牵牛花。每到入夏时节,茅屋小院的木篱笆就爬满五颜六色的牵牛花。牵牛花比人醒得早,人还没睁眼没张嘴,牵牛花就悄悄张开嘴巴,张成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小喇叭。【B】薄薄的,颤颤的,嫩嫩的,艳艳的,真想上去吻一口,用舌尖把上面晶莹的露珠舔进嘴里。那是真正的花篱。花篱外面跑着叫着七八只芦花鸡和三五只白鸭,花篱里面有一排金灿灿的向日葵,有好多架黄瓜和两三垄西红柿。奶奶屋梁上悬一个不大的柳条篮,奶奶每每从篮里摸出小红灯笼似的西红柿给我。记得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毛柿子的西红柿,桃形,不大,顶部有尖,毛茸茸的,咬一口能甜得人发抖。奶奶自己却不舍得吃,笑眯眯看着我狼吞虎咽。对了,篱笆西端有一棵不高的杏树,牵牛花在篱笆上爬不开了,就爬到杏树上去。杏熟的时候,嫩黄色的杏有的贴着牵牛花,有的在牵牛花下捉迷藏。它们当然逃不过奶奶的眼睛。奶奶拎个小筐摘下来,等我放学回来吃或第二天塞进书包让我在上学路上受用。那时不比现在,艰苦岁月,贫穷乡间,有杏吃已经美上天了。
⑤这么着,看见牵牛花,眼前有时就浮现出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奶奶慈祥的面影,甚至嗅出嫩黄瓜的清香,舌底生出毛柿子和黄杏那甜甜黏黏的汁液,心头泛起悠悠忽忽的乡愁……
⑥或许你认为权倾一时是幸福,金榜题名是幸福,富甲一方是幸福,扬名海外是幸福。但对于我,最幸福的,莫过于夏日清晨从爬满牵牛花的山坡或木篱间走过。(选自《中国海洋大学报》,有删改。作者林少华:教授,当代著名翻译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没有梦的童年算不上真正的童年,没有梦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你有自己的“梦”吗?“梦”是怎样伴随你成长的?
请以“与梦相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曲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