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泄 谩骂 锲而不舍 彬彬有理B: 惋惜 绞黠 温文尔雅 冥思苦想 C: 荒涎 韶华 泌人心脾 惴惴不安 D: 急躁 澎湃 浮想联翩 揠苗助长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风蚤 端详 无动于衷 B: 休憩 瞻仰 世外桃源 C: 威仪 珍馐 闻故知新 D: 妥协 慰籍 落英缤纷 |
3、 |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飘飞 游荡 融会 C: 飘扬 浪荡 融化 D: 飘荡 荡漾 融通 |
4、 | 选出下列划线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 ) A: 今年十一假期,来东台黄海森林公园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B: 小时候每次到外婆家,茅屋村舍被翠竹绿水围绕着,清静而幽雅,总觉得那就是世外桃源。 C: 在文明卫生城市创建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我们的城市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D: 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 , 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闲适。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位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殷殷期盼着自家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一代天骄。 B: 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他称自己的观点遭到了断章取义的误读,并准备联系主流媒体予以澄清。 C: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面对贫困与收入差距现状的问题,探索新的经济体制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D: 中韩大战结束后,国足将士们绕场一周向球迷表达感谢之情,而球迷们揭竿而起集体鼓掌。 |
6、 |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妖娆(ráo) 拮据(jié) 恪守(kè) 强聒不舍(guō) B: 行事(háng) 诓骗(guàng) 存恤(xuě) 觥筹交错(guāng) C: 娉婷(pīng) 褴褛(nán) 桑梓(xīn) 自惭形秽(suì) D: 恣睢(cuī) 豢养(quàn) 箴言(zhēng) 面面相觑(qù) |
7、 | 依课文填空。 ( 1 )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 A: 偏僻 B: 荒僻 ( 2 )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 A: 坍塌 B: 塌败 ( 3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 A: 取缔 B: 取消 ( 4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 A: 愧怍 B: 惭愧 |
8、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得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大卖,它的原作者刘慈欣也火了起来,成为最鲜为人知的科幻小说家。 B: 我们全班同学慷慨激昂地朗诵着课文《黄河颂》,读着读着我忍俊不禁地热泪盈眶。 C: 台阶造好了,原本精力旺盛的父亲却衰老了,他那灰白而失去生机的白发让我刮目相待。 D: 《驿路梨花》写到一个神秘的森林小茅屋,它的主人究竟是谁?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
9、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 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布局精巧。 C: 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 小说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天早晨,他都要跑到公园里抑扬顿挫地背台词。B: 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 那次的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真叫人深恶痛疾。 D: 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 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夫子何命焉为? ( 3 )墨子先诱导公输盘说出“ ”,再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来论述的观点。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很少有人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
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乎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 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手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待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是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至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作出自欺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舒缓,再舒缓一点儿
朱铁志
①紧张忙碌的生活,让人越来越感到疲惫乏味,越来越困惑于自己的价值追求。近年来,肇始于欧美的“慢生活”理念逐渐西风东渐,开始影响国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些明智的青年开始放弃“漂泊”生活,将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在那里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幸福生活。我以为,这是一种时代进步和观念更新的表现。
②我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人们在一路奔波之中,稍微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体会一番细腻的感情,让自己的精神小小地放逐一次。然而,直到现在,我自己也仍在生活的轨道上疾驰,周围朋友的节奏也丝毫未见放缓,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开不完的会议、完不成的计划、没完稿的著述……一句话,总没见到那个期盼中的从容悠闲的日子。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塑造的流水线工人的形象,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述的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的生活场景,正是国人当下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③慢生活理念之所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许正因为他们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他们更清楚“快节奏生活”的代价是什么,什么才是生活中最为可贵的东西。“过来人”的反思,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对所谓的“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也不像某些国人那么疯狂:私家车多为普通的两厢车,在个人房屋占有率、奢侈品购买率、家用电器更新率等方面,也不那样高……我们的追求早已超出“基本需要”的范畴,演变成“无限欲望”的极度膨胀,这正是我们的节奏慢不下来,抑或是很多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④150多年前,美国作家梭罗厌倦了社交界浮华可笑的生活,只身来到瓦尔登湖畔。一把斧子、一条绳子、一只钢笔、几打稿纸,是他携带的全部家当。宁静的湖水、翠绿的山林、鸣叫的鸟雀、奔跑的野兔,是他每天面对的外部世界。正是在这样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中,梭罗深刻反思人类生活,写下了不朽名篇《瓦尔登湖》。在书中,他用优美的笔触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用犀利的语言嘲讽人类肤浅虚荣的生活,得出“需要其实很少”“欲望实在太多”的精辟结论。
⑤直到今天,“过简单的生活”一直是有识之士追求的目标。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呼吁人们放弃对外部世界过多的“敏感性”,倡导“钝感力”,希望人们适当遮蔽自己的感官,放弃部分“知情权”,回归宁静的内心世界,过充实而自然的生活。这样的声音多年来虽不占据主流,但从未停止,“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呼唤,依然鸣响在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底。
⑥正像一个财主家的对联说的那样:“放开眼界原无碍,种好心田自有收”。偏居一隅的土财主尚且有这样的见识,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却为了自己的无限欲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名缰利锁所困,成为物欲的奴隶,异化为非我的存在,这是一种多么卑微可怜的生存状态!
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慢生活”值得我们悉心揣摩。其中最本质、最关键的,是重新界定自己的“需要”,冷静面对物欲的诱惑,不使“需要”演变为“欲望”,更不使“欲望”膨胀为永远无法填满的“欲壑”。如此,可使内心宁静,姿态从容;可以远离痛苦,笑看世俗;可以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该要什么;更可以明白不需要什么、该放弃什么、该鄙视什么;可以真正提高生活质量,做回本真大写的“人”。
⑧在生活这道数学题面前,我们做惯了加法,现在到了学做减法的时候了。要尽可能从头脑中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存,最大限度地为“需要”减负,不把自己变成“物”的奴隶,不使自己受制于世俗观念的约束,不把“自我”变成“非我”。要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保持一个谦卑的自我,像梭罗那样,过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做善良而高贵的人。使生活舒缓再舒缓一点、简单再简单一点。唯其如此,才能有时间做高尚的事情,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 1 )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分点概括“慢生活”的具体内涵。小文:“钝感”一词给人一种迟缓、木讷的感觉。加之,现在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倘若一味地封闭自我,岂不OUT了?
小语:不是这样的。________
小文:哦,原来如此。看来今后还要细读文本,切不可望文生义或囫囵吞枣。
( 4 )据媒体报道,杭州朱女士双十一因花费10万元清空购物车,被丈夫送往医院问诊精神科,经诊断,朱女士患有重度强迫性购物障碍,需要心理及药物治疗。结合本文第⑦段及以下材料,请你写一段话劝说朱女士控制自己的物欲。(100字左右)
材料一:哲学家苏格拉底走在繁华的古希腊大街上,看着玲琅满目的商品,他不禁惊叹:“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并不需要的。”
材料二: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请以“ 真了不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