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青州第五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号召IT企业多开展走进校园、服务教育。(在句末加“的活动”)
B: 青少年愈来愈严重的沉迷网络的问题,广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把“广泛”调到“关注”前)
C: 他丢失的皮包里有身份证、工作证、驾驶证、银联卡等其他证件。(在“证件”前加“相关”)
D: 认真复习巩固,充满自信地答题是考试成败的关键。(把“成败”改为“成功”)
2、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沮丧 胆怯 姗姗束迟
B: 伫立 倔强 穿流不息
C: 崎岖 闪烁 暗然失色
D: 斑谰 沧茫 恍然大悟
3、

根据文中的情境,依序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选项是( )

清光四射,天空皎洁,① ,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② ,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梁实秋《雅舍》)

A: ①四野无声,微闻犬吠 ②地上阴影斑斓
B: ①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②地上浮光跃金
C: ①竹枝戏蝶,小扇扑莹 ②树下芳草鲜美
D: ①风云开阖,山岳潜行 ②树下灯焰幢幢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将“获胜”改为“胜负”)
B: 为搞好百年校庆,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在“校庆”后加“活动”)
C: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 在阅读名著中,使我们能够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去掉“在……中”)
5、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庆(zhào) 拮(jū) 辙(hé) 探得珠(lí)
B: 丽(qǐ) 阴(huì) 桥(zhàn) 言简意(hài)
C: 山(lán) 细 (qiān) 繁(yǎn) 摇(yè)
D: 古(shà) 涟(yī) 然(wǎng) 皱(xié)
6、

下列词语中,每对划线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哑/庇 跋/威/相形见
B: 干/ 隔形 真/根深
C: 骨/惊 落/吸 粗/心神怡
D: 阻/丧/嚼 叱紫嫣红
7、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 五四运动
B: 红军长征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 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
B: “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与“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 通过调查,是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删去“通过”或“使”)
D: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删去“防止”或“不”)
9、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B: 一个烟头引起了一场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
C: 人类交叉传染禽流感病毒绝非危言耸听 , 各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D: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10、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①北票翼龙化石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已成为解开大自然______的“天窗”和世界关注的焦点。

②朝阳市选派的12名武术健儿在刚刚______“中国辽宁武术交流大赛”中,斩获5金、14银、3铜。

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秉承大国担当、肩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中美就定能够______两国乃至世界的美好未来。

A: 奥秘 闭幕 开辟
B: 奥妙 谢幕 开发
C: 奥秘 谢幕 开辟
D: 奥妙 闭幕 开发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②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这里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接舆相比

( 1 )诗歌一,三联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 2 )诗歌尾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 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 (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孙叔敖 ________

②王封我矣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 3 )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 4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脚下的流沙

①放学回到家,母亲在院子里看到我回来了,抬头看了看我,皱起了眉头,说道:“怎么?放学后又到小河边玩去啦?”

②我心中慌乱地赶忙答道:“没有啊,一放学我就回来了。”

③母亲听了,脸一下子拉了下来,她有些生气地说道:“你撒谎说,你脚下的流沙告诉了我,你到小河边玩耍去了。”

④母亲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吓得我赶忙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下,这一看,不禁令我大吃一惊,只见两只鞋边粘上了点点粒粒的沙子,没想到,这粘在鞋上的沙子,竟成了无可抵赖的证据。我无话可说,只好羞愧地低下了头。

⑤母亲走了过来,拿来一双干净的鞋,让我将脚上的鞋换下来,母亲将那双鞋拿到水池边,边洗刷鞋上的流沙,边说道:“脚踩到哪儿,流沙就跟到哪儿,即使细小到你眼睛看不见,但别人也能看得见。流沙,就是一个人的足迹,也是一个人的人生。”

⑥我惊讶地望着母亲,没想到,我那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竟说出了这么富有诗意的话来。那一刻,我感到母亲好聪明,甚至好伟大。那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流沙这个词,原来流沙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伴随在人的脚下。

⑦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用“沙”这个字组词,班上同学大都组成了沙漠、沙发、沙子、沙滩、沙地……只有我一个组成了“流沙”这个词,当时课本上还没有学过这个词。老师特意在全班表扬了我,说这个词组得好,并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

⑧我将那个鞋上粘有流沙的故事说给了老师听,老师夸我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妈妈,听到老师的夸赞,我心里充满了自豪和甜蜜。

⑨二十多年后,当年的同学聚会,许多同学还向我说起那个我在班上说过的流沙的故事。他们说,这么多年了,只要一看到自己鞋上粘上的那些流沙,他们就会想起我,想起我说过的那个故事。

⑩我听了,一下子感动莫名,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少年时,大家在一起的许多时光,都已淡忘、模糊了,但课堂上偶尔说过的一个故事,竟然让同学们记了几十年,甚至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不能不今人感慨万千,心如潮涌……

11 长大了,我离开母亲,到过许多地方,并在很远的城里安了家,每次回家,母亲看到我,总是先低下头,看我脚上的鞋。

12 我开始不明就里,问道:“妈,您在看什么呢?”

13 母亲认真地说道:“我在看你脚上的流沙,看你是否走错了道,沾上了不该粘上的流沙。”

14 母亲轻轻的一句话,惊出了我一身冷汗。孩提时的那一幕,像电影蒙太奇,又在眼前浮现,真真切切,恍如昨日。我下意识地在努力检索自己所走过的路,心中隐隐地有些忐忑和不安。

15 这么多年过来了,尽管母亲不在自己的身边,但我仿佛感到她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这,她的一双眼睛一直在紧紧地盯着我脚下所走过的路,使我丝毫不敢懈怠和放纵,生怕自己一招不慎,走错了路,脚下沾上了不该有的流沙。母亲说得对,人走到哪儿,流沙就跟到哪儿,无论自己行走的多么隐蔽,都隐藏不了脚下的流沙。

16 这世界上有一种孝,就是努力走好自己人生的路。可以平凡、可以寻常、可以贫穷,但绝不能走错了人生的路。只有走得正直、走得刚强,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

( 1 )文章①-⑧段记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2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没想到,这粘在鞋上的沙子,竟成了无可抵赖的证据。我无话可说,只好羞愧地低下了头。

( 3 )“我”长大了,每次回家母亲看到“我”,为什么总是先低下头,看我脚上的鞋?
( 4 )标题“脚下的流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读书与创造力
①“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仅为51.7%。
②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率下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评论,担忧者有之,思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宽谅者也不乏其人。阅读率下降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④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你可以按各种后退、重复、慢动作的键,但根本不可能像读书那样进退自如。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⑤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⑥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⑦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为满足的部分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⑧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⑨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 1 )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 2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 3 )说说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代的内容。

( 4 )第⑧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 5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了本文,请你拟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宣传语。

四、写作(分值:60分)

半命题作文。

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养料。物质养料强健我们的体格,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失败让我们坚强,批评让我们成熟,艰难让我们上进,感动让我们珍惜,阳光让我们温暖……

请寻找成长中那些曾给你精神滋养的东西,以“ 也是一种养料”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天堂不寂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