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建宁县伊家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贪婪 踢蹬 逃窜 夜色苍茫
B: 劫掠 大愕 和睦 更胜一畴
C: 鼓膜 莹火虫 扰乱 窃窃私语
D: 俘掳 喑哑 篡夺 惊慌失措
2、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 《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的作者分别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和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史书。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否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 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C: 父亲已经走了,但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在我的心头回想。
D: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泰安的空气更加清新。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diàn) 猎(shè) 痛(zhì) 扑迷离(shuò)
B: 补(jiào) 红(yān) 立(chù) 心有灵(xī)
C: 鸣(háo) 污(huì) 可(hán) 气冲牛(dòu)
D: 累(zhui) 愧(zuò) 气(pò) 妇皆知(rú)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在“课内比较学“的活动中,郭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 , 赢得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B: 巴金先生对重大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少在别人面前采用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微言大义。
C: 职场上有人能力突出或情商很高,工作信手拈来 , 得到客户和老板的好评。
D: 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受到尊重。
6、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责(jié) 胆(què) 即物起(xìng)
B: 笑(shěn) 酬(hè) 长短叹(yū)
C: 亮(zèng) 稽首(qǐ) 深痛疾(wù)
D: 酷(xiāo) 徨(páng) 浩浩汤(shāng)
7、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矫健 一代天骄 纯萃 鞠躬尽瘁
B: 寒暄 喧宾夺主 重叠 险象迭生
C: 慰籍 无精打采 翰林 浩瀚无垠
D: 报酬 以德抱怨 对峙 恃才放旷
8、

指出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不亦乎( 愉快 ) 吾三省吾身( 每天 )
B: 诲知之乎(通“汝”,你 ) 为之强(脖颈)
C: 是也(知道) 然后知松柏之后叶(凋谢)
D: 人不知而不(生气) 思而不学则(有害)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明代文学家。
B: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 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代表作有小小说《草原》、《套中人》、喜剧《樱桃园》等。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主席谈治国的道理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啊!”
B: 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 ,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 自大唐开国以来,几任明君殚精竭虑,无数贤臣兢兢业业,造就了史所未有的煌煌盛世。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 )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

(齐国)大(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8i)辑屦(j))(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捧)食,右执饮,曰:“(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 1 )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 2 )“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均衡营养更健康
①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者比率为10%-20%,生长迟缓者比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这是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惊人数据。专家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追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补充营养元素的观念,已经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②中国人究竟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呢?
③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元素。其中钙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科学显示,人体每天对钙质的需求量为800毫克,而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需求的50.6%。缺钙会导致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每天摄入量也只达到人体需求的61.5%和59.5%。
④维生素C、锌、铁也是中国人缺乏的营养元素。据调查,全国人均每天摄入维生素C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100毫克的标准。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有文章分析中国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仅达50毫克。另外,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毫克,比需求量少20%。青少年儿童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青少年儿童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果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此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元素,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并不多,因此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⑤人体补充营养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把所缺的全部补齐,补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元素达到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彼此关系密切,只有达到它们之间的均衡,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体才可能健康。比如:钙、磷、锌、铜要成一定的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通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1一起增加摄入量为宜。
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实际上,中西方饮食结构不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磷、铜、镁、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就属于中国人不缺的营养元素。以铜为例,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铜元素的量为2.4毫克,推荐量为2毫克。摄入过量的铜元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⑦现行补充的误区是缺什么补什么,没有科学配比,人体内营养仍然达不到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 1 )理清选文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指出中国人营养元素摄入现状→________ →________ →分析现行补充的误区并提出建议

( 2 )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

( 4 )下列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
B: 中国居民人均每天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为50毫克。
C: 因为摄入的铁元素数量不够,所以中国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D: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并非越多越好。
( 5 )中国人应该如何科学地补充营养元素?请结合⑤⑥⑦段内容回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

①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一张白纸,用笔在上面点一个黑点,拿给人们看。接受这个试验的所有成年人,都毫无例外地回答:“一个黑点。”可是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回答却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顶小草帽!”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这样说。“不,这是烤糊的面包片!”另一个声音喊。“不对,这是一只捏扁的臭虫!”第三个声音纠正道。

②为什么孩子看到的和成年人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幼稚的孩子没有固定模式的心理枷锁,思想没有框框,能够自由地驰骋。而随着生活的积累和受教育的深化,人们逐渐变得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这样,思维就受到种种牵制和羁绊,思路变得狭窄起来。

③思路狭窄了,创造力必须受到影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和发现存在于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有想到过的东西之中。”怎么才能想到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呢?这需要对大脑有某种“震动”,就好像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想到万有引力一样。面对这种“震动”,不是每个人都能萌发创造思维的。还必须打破锁闭我们心灵的“心理枷锁”,才有可能产生萌发创造性的反应,提出崭新的观点和主意。什么是限制人们创造思维的心理枷锁呢?

④首先,什么事都要找出正确答案。几乎从入学的头一天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正确答案,这话自然不错。可是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思考的目标是为了得到一个潜在的惟一的答案,而这个目标往往是书本上的、现成的、前人的经验总结。思维的结果,还是别人的东西。

⑤事实上,许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正像法国哲学家爱密勒·查蒂埃说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只有一个主意了。”

⑥其二,“要合规矩”。有些人总是不敢越陈规旧习半步,还有些人遇事总是告诫自己:“要实际些,别异想天开。”正是这种来自心底的声音,扑灭了许多创造理想之火。

⑦其三,怕被别人当傻瓜,怕出错,强烈的自尊往往成为束缚创造力的阻力。

⑧其四,“那不是我的专业”,“我没有创造的天赋”,这两种想法同样是心理枷锁。许多人由于不是自己的专业,停止了自己的创造性,许多人怀疑自己的天赋,不敢有创造的设想。我们处于改革的时代。改革的大潮正冲击着这些窒息思维的心理枷锁。只有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才能开拓、进取、创造,才能充分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画线的“这样”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
B: 文中画线的“这两种想法”是指“那不是我的专业”和“我没有创造的天赋”。
C: 作者在文中重点阐述了只有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才能开拓、进取、创造,才能充分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的观点。
D: 作者在分析限制人们创造思维的心理枷锁时,列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是按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
(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了一个试验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而且该试验可以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B: 文章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举了牛顿看到苹果掉落想到万有引力的例子,论证 “思路狭窄了,创造力必须受到影响”。
C: 文章第⑤段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了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为此我们要大胆打破心灵枷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D: 全文从现象到本质,探究束缚我们创造力的真正原因,也有力地论证了题目中提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
( 3 )结合选文,说说你认为如何才能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培养我们的创造力。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年輕是我唯壹的資本”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