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G20峰会,使人们看到了看到了一个比印象中更加惊艳的杭州。 B: 为期4天的魅力科幻嘉年华在北航体育馆开幕,吸引了众多科幻迷前去参观体验。 C: 这是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D: 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
2、 | 关于下面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解说:句中划线的词语都是名词。 B: 一个年轻的画家拜访德国著名的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用一会儿工夫,可卖出去却要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 ,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你花一年的功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它。”解说:该句中标点符号正确。 C: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解说: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河水奔涌而来,迅速坠落的特点。 D: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比赛中,被称为“诗坛扫地僧”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关注。”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六时左右。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分别写到了“白露”、“霜降”两个节气。 |
4、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享天伦之乐。 B: 部门领导在检查防火工作中,认真负责,吹毛求疵 , 受到群众好评。 C: 清晨的公园里,一些老人在指手画脚地打着太极拳,姿势优美,如行云流水。 D: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5、 | 将下列四句话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④①③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④②①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维(qiān) 濒临(bīn) 杳无消息(yǎo) B: 楠木(lán) 鲜腴(yǘ) 惟妙惟肖(xiào) C: 屏息(bǐnɡ) 轩榭(xiè) 春寒料峭(qiào) D: 遁形(dùn) 鳞峋(lín) 摩肩接踵(zǒnɡ)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古刹(shà) 冰雹(báo) 翘首(qiào) 玲珑剔透(tī) B: 瞭望(liáo) 惬意(qiè) 匀称(chèn) 瘦骨嶙峋(líng) C: 干涸(hé) 精髓(suǐ) 阻塞(sè) 分道扬镳(biāo) D: 圩子(wéi) 地壳(ké) 佯装(xiáng) 销声匿迹(nì) |
8、 | 阅读下面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________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________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谁的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过往,和那个站在骄阳下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 A: 结尾处“谢谢你”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骄阳下青春的自己”。 B: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这句话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两个短语结构一致。 C: 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管”“都”。 D: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
9、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B: ④①⑤③② C: ①③④⑤② D: ①②④⑤③ |
10、 | 下列关于《骆驼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B: 刘四爷不愿女儿嫁给一个臭拉车的,更害怕祥子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他的家产,虎妞为了生计只得忍气吞声,不敢与父亲撕破脸。 C: 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祥子依次在夏先生、曹先生、杨先生家拉包月。 D: 刘四爷将车厂倒卖给了西城一家车主,虎妞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失望,大哭一场后给祥子一百块,买下了同院老马的一辆二手车。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燕山春暮 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 1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 )赏析两个“江”字和两个“归”字的妙处。 |
文言文课外阅读 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则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仰攀而上 ________ ②无逾此者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 3 )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
【材料一】
(央视新闻 4月26日)今天,一到三年级小朋友正式开学啦!一大早,养正小学一组可爱的照片在家长群中刷屏:小朋友们戴着可爱的“一米帽”,开开心心上学去。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联系上养正小学副校长洪峰,洪校长笑着解释说:“这确实是我们的创意,用我们的提倡的话来说就是:头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上午,小朋友们戴着“一米帽”都很谨慎,有其他小朋友要靠近,就先提醒:“注意距离注意距离!”洪校长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一米的距离,在佩戴体验的同时牢记“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围绕“一米帽”学校还开展了防疫知识问答、介绍我和一米帽的故事,评选最喜爱的一米帽,以及说唱一米帽防疫拍手歌等等,旨在通过活动体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材料二】
保持距离,是时下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讲究。即便没有病毒肆虐,在公众场合也应适当保持距离。比如,银行取钱、机关办事、车站买票等,举凡需要排队,尤其一凑近就有探取他人隐私之嫌的场合,都应疏密有度、有条不紊。
有个著名的美学原理叫“距离产生美”。一幅名画,两三米外欣赏妙不可言,硬贴近看,就是五颜六色和一堆麻点。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保持适当距离,会欣赏到对方的种种优点;走得太近,则会发现一堆毛病。更何况,每个人都需要私密空间,都有不想让人知道的大事小情。朋友之间,如果不分你我,看似亲密,其实脆弱,很可能因“越界"出现问题。反倒是一些始终保持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关系的朋友,能友谊长存。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选自陈鲁明《请保持距离》,《北京日报》2020年4月28日)
【材料三】
《清平乐》背后的宋人生活情趣 张九龙
在历朝历代的官帽中,大概没有比宋代更博人眼球的。电视剧《清平乐》里,官员上朝时所佩戴的官帽,左右两边长长的翅子足有一米长。
关于其来历,有种绘声绘色的说法。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手下有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兄弟们也个个加官晋爵。不过,这些平时随便惯了的兄弟,没从过去的角色中迅速转换过来,上朝时没规矩,经常交头接耳。赵匡胤很不爽,却又碍于情面,不好发作。于是,他设计出一种新型官帽,在帽子侧边加了一对又硬又平的长翅,每边都伸出去半米。大臣们戴上它,别说交头接耳,就是想挨近点,都有被啪啪打脸的风险。从此,朝堂上再也没有不守规矩的现象。
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故事。宋朝官帽的学名叫“展脚幞头”。如果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留存于世的画像,大家就会发现这种“幞头”早有原型。隋唐时期的幞头是略微下垂,到了宋代,只不过把它给进一步拉直加长了。
幞头最初是一块黑色的方形织物,“裁幅巾出四脚以幞头”,两脚在后面打结下垂,两脚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
展脚幞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帽子。宋代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凡男子皆戴。从古代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五代、辽、宋、金时期,不少门卫、乐伎甚至干活的仆人都头戴展脚幞头。
为了行动方便,宋朝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多戴无脚幞头。由于当时官吏戴的幞头所用罗纱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后世便有了“乌纱帽”的说法。
展脚幞头在宋代壁画和雕塑里屡见不鲜,但是留存下来的实物极少。目前,仅1999年,从江苏泰州市一职中工地发现的宋代蒋师益墓中看到。蒋师益是名贡士,没有官职记载,但是墓里出土了一件展脚幞头。它高21厘米,通长达到了120厘米,是地地道道的“一米帽”。
至于宋人为什么把幞头的造型给夸张化,王得臣的《麈史》说得很清楚:“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我们还可以从流行史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上,很多具有实用功能的用品,会因为穿戴在外而被人们加以夸张化和装饰化。夸张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达到极端,直至脱离了最初的结构和功能。(摘选自2020年5月1日《齐鲁晚报》)
( 1 )请为材料一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常有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坐不住、静不下、等不得。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变得焦躁不安;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②耐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态。 。丰子恺先生曾与友人游山遇雨,友人不耐烦,仓皇而逃,但丰先生竟被山中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良好的心态,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③耐心能够锤炼和塑造人的意志。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可见,承担大任的人都要经得住磨炼。司马迁入狱后,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沉下心来,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奋笔疾书,潜下心志,耐心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耐心炼就了他在困境中忍得住寂寞,经得起磨难的意志。成大事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意志的坚定,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④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是布满荆棘,险象众生。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没有耐心,陈景润就不能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没有耐心,达尔文就不能在恶劣的条件下探索研究,完成《进化论》;没有耐心,居里夫人就不能在放射性物质危害下发现“镭”元素……做事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
⑤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品格。让我们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 1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耐心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的”?请分别概括。
A.《论语》里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C.《曾国藩家训》里讲:“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 3 )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还记得风雨坎坷时,牵着我们的那双粗糙而充满了力量的手掌吗?还记得蓦然眺望窗外时,教我们感受温暖的那一寸温厚甜糯的阳光吗?还记得书海徜徉经典,曾经为我们传道解惑的字字真言吗?就是那一本经典,就是那一寸阳光,就是那一双牵我跨越山河的手掌……陪伴我在这个喧嚣浮华的人世间,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强,任我一点点,一节节,成长为茂林修竹……
请以“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阅读、阳光、母爱、友谊、信任、挫折、奋斗、书信、舞蹈”等,也可自行提炼一个词填上),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