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 反动派挑拨离间 , 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C: 手背生起冻疮 , 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D: 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震奋 , 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2、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师(大) 容(气味,臭味) 执策而之(面对)
B: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酒(端起) 饮辄尽(往、到)
C: 在必醉(期望) 猛浪若(飞奔的马) 衔赋诗(酒杯)
D: 鸢飞天(至) 何人(处所) 持沃灌(热水)
3、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歌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明时节时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大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⑤①②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4、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B: 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C: 古诗词中,“雁”可以代指书信,也可以表达思乡之情;“咏絮才”源出东晋谢道韫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D: 古代称贬官为“左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做官(县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以及文化的简称。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

①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②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③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④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一个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B: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没有缺点。
C: 今年,我国的主要日用工业品如棉布、服装、书籍等,都比去年同期增多。
D: 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

③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④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⑤再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 ②①④③⑤
B: ①③⑤④②
C: ②①③⑤④
D: ①④③⑤②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慢(dài) 日(lì) 徨(páng) 绎不绝(luò)
B: 然(mù) 旋(wò) 度(wěi) 纷至来(dá)
C: 落(duò) 追(sù) 束(fù) 不知所(cuò)
D: 默(jiān) 猎(shòu) 卑(bì) 行霸道(hèng)
9、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恣睢 鸦雀无声 拮据 张皇失措
B: 真谛 斩钉截铁 烦躁 眼花瞭乱
C: 亵渎 无与伦比 肃穆 破釜沉舟
D: 制裁 怒不可遏 荒谬 委曲求全
10、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B: 《范进中举》中,“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运用动作描写,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
C: 《醉翁亭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 《行路难》(其一)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 1 )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 《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 《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 《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 2 )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公输》:从开头至“公输盘服”;从“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至结尾。

【乙】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去私》)

( 1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先 生 之 年 长 矣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公输盘不 ________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________

③伤人者 ________

④王虽为之 ________

(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惠王,而遂杀之 时人莫之
B: 其杀人 北方有侮臣者,愿藉杀之
C: 先生年长矣,非有他子也 然臣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 5 )补写对联:下面是根据【甲】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的上联,请结合【乙】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下联。

上联:子墨子止楚攻宋,勇敢无畏

下联: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 1 )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 2 )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 3 )“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 4 )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吓得半死——________——破涕为笑——________

( 5 )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够了”的快乐哲学

蒋勋

①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不是不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一点。

②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③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④这和“禁欲”不一样。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时间你,要人做到“无欲无贪”,所以提倡禁欲。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让你在欲望里面,了解什么是欲望,然后你会得到释然,觉得自在,就会有新的快乐出来,这叫做圆满自足。

⑤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得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一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会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

⑥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吧!

⑦我觉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回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想去惊扰别人似的。

⑧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⑨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 1 )“够了”的快乐哲学,其本质是什么?

( 2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挞店,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划线词“这”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他不会觉得赚得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一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一窝蜂”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 3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体现的思想与“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

②举咖啡店主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述在巴黎喝咖啡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举冰激凌老板的例子是为了论述自信的人有一种够了就快乐的感觉。

( 4 )作者认为快乐不应该建立在与他人比较之上,也有人认为要比较骈进,因竞胜而快乐。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时常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

请以“ 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④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別人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念念卟忘”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