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 为了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C: 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D: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
2、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B: 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C: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D: 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要求的标准。 |
3、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伫立(chù) 干瘪(biě) 持之以恒(hén) C: 窈窕(yǎo)蓬蒿(hāo) 睡眼惺忪(sōng) D: 鸿鹄(hào) 慰藉(jí) 法家拂士(fú) |
4、 |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 ⑤①②④③B: ⑤②④③① C: ⑤①④②③ D: ⑤②④①③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顶是( ) A: 聪颖(yǐng) 凌驾(líng) 脊梁(jǐ) 气冲斗牛(dòu) B: 雾霾(mái) 光纤(xiān) 稽首(jī) 忧心忡忡(chōng) C: 取缔(dì) 气氛(fēn) 踌躇(chú) 吹毛求疵(cī) D: 省悟(xǐng) 慰藉(jí) 咫尺(zhǐ) 深恶痛疾(wù) |
6、 | 文中①②③三处的正确语序是( ) 《千里江山图》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此卷作者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①在构图上,画面内容丰富: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②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③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又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全图呈现壮阔、细腻又层次分明的特点,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取材自“墨客人文书画”栏目“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千里江山图》) A: ③②①B: ①②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
7、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窘(jiǒng)迫 扁(biǎn)舟 擢(zhuó)升 栩(xǔ)栩如生B: 苔藓(xiǎn) 诬蔑(miè) 愠(yùn)怒 面面相觑(què) C: 蹊(xī)跷 撺(cuān)掇 懵(měng)懂 热泪盈眶(kuàng) D: 模(mó)式 凫(fú)水 聒(guō)噪 乘奔御风(yù) |
8、 |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B: 古文中“羹”和“汤”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C: 古文中“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国殇”指为国牺牲的人。 D: 古诗文写作中常用借代手法:“干戈”和“烽火”代指战争,“黄发”和“佝偻”代指老人。 |
9、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B: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C: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
10、 | 下面句子中有明显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2年9月9日,南京市教育局召开优秀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老师们一致认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B: 2012年12月25日,针对南吕梁山隧道爆炸事故,山西省代省长李小鹏要求施工单位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的情况不再发生。 C: 2012年12月2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大丰,实地了解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情况。 D: 2013年1月6日,由于新交规“闯黄灯扣六分”的规定引起不少争议,公安部交管局下发通知称,目前闯黄灯的行为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
阅读甲乙两段古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故人至/暮不来 D: 令人/求故人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相委而去________ ②入门不顾________ ③方与之食________ ④起之不食以俟者________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 4 )甲乙两文说明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 1 )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2 )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 4 )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①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②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 5 )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乡间的荷塘
钟文
①家乡的村前,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用废纸结成了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吹进荷叶底下,看谁结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那时,荷叶的青翠、碧绿,以及荷塘的徐徐清风,好像与我们无关。因为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还没学会欣赏。确切地说,那时,我们是冲着荷塘里的水来这里玩耍的。
③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结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摘来一块块荷叶,用篾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④也记不起多少次了,我们玩耍得兴趣正浓,不管父母怎样叫唤,照样是你唤你的,我玩我的,直到最后,父母生气了,拿着竹棍子气冲冲地赶到,我们才肯回去。
⑤光阴荏苒。后来我长大了,读书、参军,接着外出参加工作了,就再不像儿时那样到荷塘边来玩耍了。
⑥每次回去,我都重拾孩提时的那段时光,又一次次地来到荷塘,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⑦盛夏之季节,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为我这位打道回乡的人鼓掌欢迎呢。更有映入眼帘的是雨打荷叶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⑧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楚楚动人!更为诱人观赏的是在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⑨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是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⑩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
( 1 )孩提时“我”在荷塘里玩耍,除了放纸船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游戏。请在横线上加一个限定性的词语,如“我”“妈妈”“愉快”“疯狂”等,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迹工整,不能使用涂改工具!②补全题目,并把题目抄在作文纸上。③内容具体,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与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