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 ) A: 诗歌 B: 音乐 C: 小说 D: 散文 |
2、 | 下列划线“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我知之濠上也 C: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D: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3、 |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消息一般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构成,具有及时性、真实性、简洁性的特点,作者一般不直接表达情感,大多将情感与思想隐含于字里行间。 B: 《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浅显易懂,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的律诗。 C: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报道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的通讯,作者采用多种表现手法,集中所有的笔力描写着舰的精彩瞬间。 D: 《三峡》作者是北魏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他所著的《水经注》是为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所做的注释,文笔瑰丽,成就颇高。 |
4、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务部发布《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等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32218.2亿吨,同比增长14.2%。(在“发布”后加“的”) B: 钟南山这个名字对于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应改为“我国人民对于钟南山这个名字”) C: 随着疫情在海外持续扩散蔓延,留学生和海外同胞的安全与健康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祖国的心。(“留学生和”改为“包括留学生在内的”) D: 根据疫情期间我市的实际状况出发,各所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线上教学方案。(把“疫情期间”放在“我市”之后) |
5、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问我为什么没有参加这次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学生‘中国梦’”书法赛。B: 群众的好干部陈家顺,以农民工身份应聘到企业打工,被称为“卧底局长”。 C: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D: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中学生阅读》题词:阅读不仅改变人的命运,也改变人类的命运。 |
6、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天穹 狩猎 深恶痛急 藏污纳垢B: 馈赠 真谛 相形见绌 冥思遐想 C: 迁徙 禁锢 粗制烂造 精巧绝伦 D: 黝黑 璀璨 黯然失色 翻来复去 |
7、 |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磅礴 审判 一以贯之 B: 初衷 誓言 矢志悍卫 C: 湎怀 铭记 颠倒黑白 D: 书藉 制裁 辱没真相 |
8、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旁骛(wù)惊骇(hài)轻觑(xù)强聒不舍(guō) B: 亵渎(xiè) 赃物(zāng) 广袤(mào) 孜孜不倦(zī) C: 骈进(bìng) 汲取(jí) 彷徨(huáng) 根深缔固(dì) D: 瞥见(piē) 宽宥(yòu) 折腰(zhé) 娇揉造作(jiāo) |
9、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真是献丑了。”小云拿自己的书法作品向长辈请教,“初学不久,技艺不精,敬请雅正。” B: 送考仪式上校长热情致辞:“一将功成万骨枯!衷心祝愿同学们得偿所愿,中考大捷!” C: “广播已说要放包安检,没带耳朵啊?”车站工作人员批评直接背包过安检的小林。 D: 同学提醒我:“记得坚持锻炼哦!”我回应她:“放心吧,我没忘,你不必多此一举。” |
10、 | 下列关于《艾青诗选》和《水浒传》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蒋海澄于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B: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大闹野猪林,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好汉。 D: 为了救被囚禁的卢俊义(玉麒麟)和石秀(拼命三郎),宋江二度出兵大名府。 |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草红叶黄花。 ( 1 )下列对两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秋》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萧瑟冷清的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B: 《秋》曲中的景物都为动态,如“一点飞鸿影下”,此句是前后两部分的过渡,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C: 《秋思》勾画了一幅羁旅秋景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可以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D: 《秋思》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 2 )《秋思》和《秋》两首元曲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柳宗元 ①为坻,为屿,为堪 , 为岩。 堪: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3 )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本文第2段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②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 1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情感变化。九岁在大院看到合欢花时:________→又五年后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时:________→“我”已是母亲的年纪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________。
(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A.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B.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 3 )联系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文题(一)题目:记住这一瞬间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曾经请教著名数学家闵可夫斯基:“一个人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和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闪光的足迹,做出杰出的贡献?”闵可夫斯基笑而不语,朝一个建筑工地走去,他径直踏上建筑工人刚刚铺好的未干的水泥地面。在工人的呵斥声中,闵可夫斯基认真地说:“看到了吗?只有在新的领域,尚未凝固的地方,你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而那些凝固很久的,被无数人涉足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爱因斯坦沉思良久,若有所悟。
要求:①表达真实情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姓名;⑤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