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吉林市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添改”、“增加”、“订正”表现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偏见,这也是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的原因。)
B: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黑色的闪电”比喻传神,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此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英勇的形象。)
C: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作者的生活条件与人对比很艰苦,心中虽略有羡慕,但仍努力一心向学,沉醉于学习之乐。)
D: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作者虽“处江湖之远”,却能看淡个人得失、仍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无私情怀。)
2、

下面各句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

②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 东西。

③水 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 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A: 训练 稀罕 唤起 支配
B: 经验 奇怪 唤醒 掌握
C: 训练 稀罕 唤醒 支配
D: 经验 奇妙 唤起 支取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以“全民健身,享受运动快乐”为主题的首届“百座名城,万人赛艇”活动在我市生态科技新城1912特色小镇广场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B: 包括ofo、永安行在内的共享单车在二三线城市投放时受阻,受阻的原因大多是未在当地城市管理部门备案引起的。
C: 中国武术协会表示,将进一步整治武术乱象,规范武术赛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武术事业健康发展。
D: 随着“开门办学、不立门槛”的新式办学理念的推进,使高校不断释放公共教育资源,收获了一大批“校外粉丝”。
4、梁山好汉中,谁获得过宋朝皇帝御笔亲写的赦书( )
A: 燕青
B: 林冲
C: 柴进
D: 花荣
5、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改革,是“新基础教育”遇到的尖刻的问题。
B: 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娟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C: 结尾是整篇文章的着力点,千万不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D: 中国政府要求日本三思而后行 , 慎重处理参拜靖国神社的严重问题。
6、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人国里的官员们腰上几乎没有不缠丝线的,这是官员们阿谀奉承、奸佞献媚的证据。
B: 大人国的国王很是看不起格列佛的祖国,从中可以看出大人国国王的狂妄无知。
C: 飞岛国里有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作者借用这些夸张的情节达到讽刺的目的。
D: 慧骃国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之地、幸福之所,这传达出作者对理想国度的向往和追求。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B: “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C: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高的白石基上。
D: 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8、下列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孩子,一定要坚持,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________,成功前最________。坚持住,你就会迎来________,迎来________,迎来________。

A: 渺茫 绝望 黎明 成功 胜利
B: 渺茫 绝望 成功 黎明 胜利
C: 绝望 渺茫 胜利 成功 黎明
D: 绝望 渺茫 黎明 胜利 成功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面对家的方向,每个人都期盼春运一路顺畅,希望回家的车快一点,但不期而至的极寒天气,不仅给春运之路带来了重重障碍,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B: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风靡全国,董卿也因其优雅的谈吐和从容的主持风格,新晋为大家心中的女神。
C: 对孩子严格并不是一定要打骂孩子,而是不能放纵自己的孩子,该严格管教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能忘记父母的责任。
D: 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研究所有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ráo) 重(hé) 苦心孤(yì)
B: (fēi)红 阔(chuò) 惟妙惟(xiāo)
C: 丰(shuò)(kuì)赠 根深(dì)固
D: 芳(xīn) 鞭(dá) 叱(zhà)风云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题江湖伟观

宋·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释)①魏阙:指朝延

( 1 )作者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象,通过景物造了________的氛围。
( 2 )本诗尾联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请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故临崩臣以大事也 寄:________

夜忧叹 夙:________

五月渡泸 故:________

先人南 宜:________

⑤恐托付不 效: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 )诸葛亮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 4 )甲、乙两文诸葛亮在受命之后都表现出哪些可贵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 1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 )文章①—③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 3 )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 4 )下列事例中能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①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②郎朗三岁时开始学习乐理、指法等基本功,上学后,每天早晨6点准时练琴一小时,中午再练一小时,放学后还要练一小时,这样的勤奋练习持续了很多年,最终使郎朗化茧成蝶,创造了自己的神话。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亲爱的麦子

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②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③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④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⑤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⑥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⑦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⑧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⑩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⑪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叉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一——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

⑫“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 1 )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④⑤⑥ 段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 2 )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3 )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⑩段进行简要赏析。
( 4 )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有时礼物代表着祝福,有时礼物代表着鼓励,有时礼物代表着感激,有时礼物代表着一份心意,有时礼物代表着一个故事。礼物可以是人情往来赠送的物品,也可以是身边人的金玉良言。礼物能传递人间的真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
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心意,每一份礼物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以“最好的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材典型新颖,抒发真情实感;②写记叙文;③不少于600个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男人对你好,不是欠你的”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