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明对每道题都不求甚解 , 虽然很快就完成了作业,但做错的也很多。B: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 我正犯愁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你都替我想到了。 C: “五一”期间,北京植物园的各种鲜花怒放,争奇斗艳,真是琳琅满目。 D: 小妹妹手舞足蹈 , 活泼可爱,夸张的言行,引得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
2、 | 下列词语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卯(mǎo) 笼罩 孱(chàn)头 忍竣不禁 B: 修葺(qì) 瞬息 猥(wěi)琐 悲天闵人 C: 菌(jùn)子 凛冽 步履(lǔ) 忧心忡忡 D: 毋(wù)宁鲁 无虞 鲁莽(mǎng) 不期而致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 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C: 她说话的口气咄咄逼人 , 令人十分难堪。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
4、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旧历丁卯年除夕逝世。丁卯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表述。 B: 《望岳》的作者杜甫是唐代诗人,人称“诗圣”。诗中的“岱宗”就是指泰山。 C: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是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
5、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 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 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边悠闲漫步。 D: 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
6、 |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阔绰(chuò) 沉湎(miǎn) 吹毛求疵(zī)B: 荣膺(yīng) 阴霾(mái) 一蹴而就(cù) C: 荫蔽(yìn) 庖官(bāo) 顶礼膜拜(mó) D: 倒坍(tā) 阻塞(sè) 法家拂士(bì) |
7、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这两者似乎风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教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A: ③①⑤②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⑤④②①③ D: ③①②⑤④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美轮美奂 测隐之心 心无旁骛 胜券在握 B: 相提并论 莫衷一是 不记其数 衔觞赋诗 C: 获益匪浅 首屈一指 立竿见影 两全齐美 D: 戛然而止 盛气凌人 顶礼膜拜 路不拾遗 |
9、 | 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校订(dìng) 折本(shé) 沆瀣一气(hàng) 仔细酝酿(niàng) B: 怄气(òu) 谮害(zèn) 流水淙淙(cóng) 矫揉造作(jiǎo) C: 船舷(xián) 压榨(zà) 附庸风雅(fù) 手脚痉挛(jìng) D: 伺候(cì) 尽快(jǐn) 瞠目结舌(chēng) 丧失殆尽(sàng)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B: 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 C: 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 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 第六句中“声不起”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引用“燕昭王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E: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 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⑤,刑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①男有分 分 :________ ②秦民大说 说:________ (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 故/外户/而不闭 C: 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 4 )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
小贩
孙犁
①我在农大,没见过大杂院。后来在保定,到一个朋友家里,见到几户人家,同时在院子里生炉子做饭,乱哄哄的,才有了大杂院的印象。
②我现在住的大杂院,有三十几户人家,一百多口人,其大其杂,和没有秩序,是可以想象的。每天还川流不息地有小贩进来,吆喝、转游、窥探。不知别人怎样,我对这些人的印象,是不怎么好的。他们肆无忌惮,声音刺耳,心不在焉,走家串户,登堂入室。买破烂的还好,在院里高声喊叫几声,游行一周,看看没有什么可图,就出去了。卖鸡蛋、大米、香油的,则常常探头探脑地到门口来问。最使人感到不安的,是卖菜刀的。青年人,长头发,短打扮,破书包里装着几把,手里拿着一把,不声不响地走进屋来,把手里的菜刀,向你眼前一亮:
③“大爷来把刀吧!”
④真把人冷不防吓一跳。并且软硬兼施,使孤身的老年人,不知如何应付,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言无二价地买他一把。因为站在面前的,好像不是卖刀的杨志,倒是那个买刀的牛二。
⑤虽然有人在大门上,用大字写上了“严禁小贩入内”。在目前这个情况下,也只能是:有禁不止。
⑥据说,这些小贩,在经济基础上,还有许多区分:有全民的,有集体的,有个体的。总之,不管属于哪一类,我一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就进户关门。我老了,不想买什么,也不想卖什么,需要的是安静和安全。
⑦老年人习惯回忆,我现在常常想起,我幼年时在乡村,或青年时在城市,见到的那些小贩。
⑧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一百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擀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锅的,锔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⑨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⑩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一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垆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帐,也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⑪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⑫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垆的故事。
⑬不过,我确是常常想,他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选自《采蒲台的苇——孙犁散文》)
( 1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现在的小贩”和“回忆中的小贩”有何不同?①总之,不管属于哪一类,我一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就进户关门。
②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
( 4 )有人评论孙犁晚年的作品“朴实无华,然字里行间却充满着一种不露声色的从容和书卷气。”请结合文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微时代的欣喜和焦虑
①什么是微时代?先不管学界究竟怎样定义,单看看我们的生活,当阅读、传播、购物,乃至情感交流都仅仅通过百余字就能够实现,你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真的来临了。
②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微博和微信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你开微博了吗?互粉吧!”“你有微信吗?加我吧!”正逐步替代“吃了吗?”“天气不错!”等中国人传统的问候方式,成为陌生人初次见面的寒暄用语。
③“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互联网的新形态、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也让我们每个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被裹挟着,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方式。
④这份改变,给人们带来了欣喜。
⑤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它们共同构成了“微时代”信息获取和新型社交的巨大场域。人们惊喜地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粉丝并拥有自己的粉丝,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与明星大腕对话、调侃。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以小人物的微形态和微行动低调地呈现自我,发出声音,这样的呈现和声音最终竟然也可以凝结成巨大的力量。
⑥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欣喜与狂欢竟是短暂的,接踵而至的,是更多的集体性焦虑。
⑦“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在玩手机。”对“微博控”、“微信控”们来说,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信息获取和社交软件似乎为每一个当下提供了更有趣、更神秘的“别处”,而活在当下、专注眼前,则逐渐成为一件极奢侈的事。
⑧尤其令人焦虑的是,一方面,网络世界中泛滥的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断,使得资讯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的特点,让完整的表述、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每一个在“微时代”网络世界中呈现的个体也是由无数个碎片拼凑起来的,不论是微博的140个字还是微信中的聊天及“朋友圈”的状态描述,都经过了带有选择性和情绪化的加工,这使得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表达和认知只能在重重包装和多次塑造下进行。这种认知和社交上的片面化、模糊化在带来一定“审美”效应的同时,也在认知和社交心理上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使得“微博控”、“微信控”们在心理上长期处于“居无定所”的漂泊状态、焦虑状态。
⑨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的焦虑,表现为“逃遁”。所谓“微遁族”,指的是一类使用微信的人群,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一些“群”,一方面他们渴望并享受被拉进“群”里带来的集体认同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海量的无用信息所困,更担心退群造成的自动边缘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恰到好处地说出了他们的茫然无措。
⑩很多人都有的体会——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正常运转时,我们是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的,但当某个器官发生病变时,不适感造成的“存在感”就会变得异常明显。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都自然得几乎被视为无物的认知和社交过程,在“微时代”正体验着这种不快的“存在感”——信息获取看似更加便捷,实则又效率更低;人际关系看似更加粘稠,实则愈发疏离。“微时代”的我们,更忙碌了,却也更空虚了;朋友更多了,却也更孤独了。
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2012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近40%;腾讯2013年一季度财报也显示,腾讯微博的日均活跃账户已经从8700万的最高点下降到8100万。更多人开始从“广场式”的微博平台向“熟人社会”为主的“微信平台”转移。微博诞生仅4年,便已经被预言“微博已死”,这一方面被解读为“人们不再满足140字的喧嚣,而是选择更加沉稳和理性”;一方面也被解读为更多人开始回归传统信息获取和社交方式,而这些传统的方式能给人内心更多的安全感。
⑫新技术或将改变载体,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纯粹思想的追求,却是永恒的。
( 1 )下列关于“微时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古今中外,好书都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苏轼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歌德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人生因读好书而绚丽多彩,本学期你读过了哪些好书?其中哪一本好书让你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请以《读一本好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