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名著情节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滨逊流落荒岛,七年后岛上来了一批野人,他救出“星期五”;又过了三年,他发现有人肉宴的痕迹;又过了五年,鲁滨逊独自一人离开荒岛。(《鲁滨逊漂流记》)B: 鹞子因为夜莺夜晚唱歌太吵闹,就捉住要吃他,并责问为什么在夜间唱歌。夜莺回答说,蝙蝠曾告诉他白天唱歌有危险,并请求鹞子去寻找更大的鸟。(《伊索寓言•夜莺和鹞子》) C: 唐僧原是如来的二徒金禅子,转世投胎,乳名江流,后与唐太宗结拜为兄弟,并赴西天取经,历经81难,终得正果,受职“旃檀功德佛”。(《西游记》) D: 祥子第一辆车被抢走后,回到人和车厂。他先在夏家拉包月,拉了四天就辞工了,又去杨家拉包月,刚离开杨家,买车的钱就被孙侦探抢走。(《骆驼祥子》) |
2、 | 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首五言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 首联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
3、 |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纶之乐 如座针毡 遍稽群藉 浩瀚无垠 B: 一泻千里 遮天蔽日 睡眼惺松 周道如底 C: 芒刺在背 引颈受戳 通霄达旦 引人暇想 D: 断壁残垣 怡然自得 万恶不赦 袅袅烟云 |
4、 | 下面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古典诗词虽然不太精通,但一丝不苟的知识我还略知一二。 B: 这家传统老店,终于在络绎不绝声中,结束营业,过去的繁盛,有如一场春梦。 C: 这球踢得巧妙绝伦 , 竟穿过后卫和守门员裆下,钻进球网。 D: 英语老师上课很有趣,她可以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 ,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无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jū) 缟素(gǎo) 嗟乎(jiē) 以头抢地(qiǎng) B: 寡人(guǎ) 宫殿(diàn) 袭击(xí) 长虹贯日(guàn) C: 韩傀(guī) 休浸(jìn) 彗星(huì) 挺剑高起(tǐng) D: 晓谕(yù) 忤逆(wǔ) 怫然(fú) 免冠徒跣(xǐ) |
6、 | 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清山绿水,这里的清新空气,会让您的身心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之余感到轻松和惬意!B: “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2015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始举行,“嫦娥五号”将于2017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发射。 C: 他八面玲珑,这是因为他懂得一张一池、相得益彰的道理。 D: 幸福,其实在路上;进一步,有一步绮丽的风景;退一步,有一步甜淡的心境。 |
7、 |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B: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妻间也以“卿”为爱称;“孤”是古代大臣、官员对王侯的尊称。 C: 《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等。 D: 《最苦与最乐》作者梁启超,字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时正是人间四月天,可爱的樱花在风中摇曳,花香飘逸,令人不禁沉湎其中。B: 他取名“师圣”,可是所有行为品德却与圣人大相径庭,可谓名不副实,令人不耻。 C: 只见那孩子,一个起身,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栩栩如生。 D: 几十年前独领风骚的“大哥大”与如今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婆挲(suō) 生意盎(yàng)然B: 震撼(hàn) 锲(qiè)而不舍 C: 轮廓(kuò) 优(yōu)柔寡断 D: 蹊(xī)跷 一筹(chóu)莫展 |
10、 |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 ②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③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④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是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食 A: ④①③②B: ④①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葬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1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2 )尾句“青衫湿”引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①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②举谣言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注释】①公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②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③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 1 )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少厉清节 (通“砺”,磨炼) B: 滂怀恨(遗憾) C: 蕃乃谢焉 (道歉) D: 滂后事释(释放) (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B: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C: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D: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②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 4 )文章刻画了范滂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每一个善意都值得尊重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皮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要命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举着寻物牌,来回走动。写着“一万元悬赏丢失票据”的牌子像巨大的聚光镜,把游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可包里却空空如也。像迎头被浇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③捡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而脏乱,神情漠然。
④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整天在广场拾破烂,上次,他捡到了皮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他在自己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儿皮包就不翼而飞了,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有给赏金,还揍了他一顿。民警看了看那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⑤她忙摇摇头,她不愿意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曲解他的好意。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辩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她走上前去,缓缓地蹲下身子,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姐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蹿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等她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悬赏的票据。袋子里还多了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所以,当今天下午我又捡到包时,我就先交上空包,倘若你也诬赖我,我就干脆让那些单据从你眼前消失。但你却相信了我,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要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⑦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泪流满面,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男孩。其实,爱原本就是无求的付出,对每一个卑微的善举都应该心怀感恩。每一个善意都应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 1 )以“她”为陈述对象,补全内容。________ →举牌寻票,只得空包→ ________→得到票据,感恩善意
( 2 )联系上下文,细读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句子 |
心理活动 |
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皮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 |
①________ |
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 |
②________ |
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可包里却空空如也 |
失望 |
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 |
③________ |
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泪流满面 |
④________ |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4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写作与书写
题目: ,在这里
提示:这里,可能有美丽的风景;这里,可能有别具一格的建筑;这里,可能蕴含有奇特的奥秘;这里,可能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可能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可能展示着多彩的生活;这里,可能有精彩(感动)的瞬间……
要求:(1)补全题目后作文;(2)要有真情实感,立意要健康积极;(3)文体自选(诗歌除外);(4)不少于600字;(5)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名。(6)将作文认真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地方,其中书写分3分,分优秀、良好、一般三等,分别得3、2、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