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包钢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型纪录片《长征》播后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B: 通过开展“创文”活动,城市的街道更加干净整洁了。
C: 遵守交通法规,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D: 元旦文艺汇演的成功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2、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 这群怀揣着城市梦的农民工,难道就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来安放自己漂泊的身心吗?
3、

下面对选文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之妻臣 私:偏爱
B: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 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 时时而进 间:间接
4、马致远属于哪一个朝代?( )
A: 宋
B: 元
C: 明
D: 清
5、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暑假就要来了.面对兴奋不已的同学们,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举一反三地强调了交通安全和游泳安全问题
B: 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强烈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有很多人不能自已 , 纷纷在网上“点燃”蜡烛,为遇难同胞照亮天堂之路
C: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故乡在山东高密,他以那里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D: 在为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叫好的同时,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见贤思齐 , 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进步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轻盈 吹虚 崎岖 坦荡如砥
B: 应衬 咆哮 窒息 络绎不绝
C: 娴熟 喧嚣 踌躇 连绵不段
D: 序幕 畸形 倦怠 抑扬顿挫
7、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宿愿(sù) 强聒不舍(kuō) 怫 然(fǘ)
B: 襁褓(qiǎng) 枘凿(ruì) 心无旁骛(wù) 缟 素(gǎo)
C: 扶掖(yè) 单于(chán) 恪尽职守(gè ) 脚 踝(huái )
D: 亵渎(dú) 骈进(pián) 佝偻承蜩(lǚ) 瑟索( sè)
8、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

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______中虚度。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______美丽的浪花。至于结局,并非是最重要的,______你享受了______的过程。


A: 索然无味 激起 而且 精致
B: 如释重负 激扬 况且 精妙
C: 如释重负 激扬 因而 精美
D: 索然无味 激起 因为 精彩
9、

选出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执(yòu) 酷(xiào) 长短叹(xū)
B: 璀璨(cuǐ càn) 赠(kuì) 千山万(hè)
C: 真(dì) 镶嵌(xiāng qiàn) 盛气人(lín)
D: 憔悴(jiāo cuì) 天(qióng) 海誓山(méng)
10、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 老夫聊发少年狂,右擎苍,左牵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C: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论语》)
D: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望月坏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 “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 “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________,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予以罪,无所归。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之南,其地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构亭北碕,号“沧浪”焉。……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注释】①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为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别墅。庆历年间为苏舜钦购得。②崇阜(fù):高山。③并水:沿水而行。④杠:独木桥。⑤亏蔽:遮映。⑥幅巾:头巾,这里泛指轻便衣服。⑦汩汩:沉浮。⑧磨戛:折磨。

( 1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废”的本意是“停止,不再使用”,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废”为“废黜,放逐”之意。
B: 成语“画虎类犬”中“类”是“像”的意思,以此类推,“不类乎城中”中的“类”也可以解释为“像”。
C: “东趋数百步……”和“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行走”的意思。
D: “其地益阔”中的“益”有“增加”“好处”“更加”“富足”“渐渐地”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更加”之义。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B: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C: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D: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材料,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与苏轼有何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外婆的早饭》,回答下列问题。

外婆的早饭

李娟

①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一般来说,外婆吃过早饭都会睡一会儿觉的。睡醒了,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再睡一觉,这一觉得睡到午饭做好了才能结束。吃完午饭后,一般来说,她老人家一定还得躺上一会儿。躺到半下午,睡得实在睡不着了,起来再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回到帐篷里,往床上一倒,一般来说,又要睡到晚上开饭时候……

③白天睡成这样,那晚上干什么?晚上就开始玩了呗。一整夜,她睡的帐篷角落那边窸窸窣窣响个不停。有时会有“哐嗵”一声,肯定是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

④“吱!吱吱”的声音源自一捏就响的橡皮小耗子(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她这个……)。

⑤“嚓嚓~嚓嚓~嚓嚓~……”在给会跳的玩具小青蛙拧发调(后悔……)。

⑥“啪哒、啪哒、啪哒……”小青蛙开始跳了。

⑦“窸窸哗哗……”不用说,又在数她的私房钱。

⑧有时候,各种各样的怪声音还会一路延伸到摆放糖果的小食品货架那边……也不能怪老太太嘴馋,闲着也闲着,不吃怎么着?而她老人家只要来了兴致,深更半夜也会旁若无人地唱歌,唱那种川味极浓的,调儿根本就不带拐弯的招魂一般的曲子。好在我们也听习惯了。乍然一听的人还真受不了呢。总之一夜不得安宁,直到天蒙蒙亮了,我们才能疲惫地沉沉睡去。那时,天大的声响也惊动不了。那样的时刻,外婆也开始起床做早饭了。

⑨如果那个时候我醒着,会从帐篷缝里看到外婆一手拎一截小木桩(我们家的小板凳),一手捏着窄窄一溜儿桦树皮,弓着腰,慢慢向炉灶那边走去。

⑩为预防火灾,我们家的灶砌得离帐篷比较远,在沼泽边的下风处。炉子很简单,三块石头往那儿一堆就行了,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石头,很平,做饭时可以放些油盐酱醋。没有风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作饭桌围着吃饭。炉灶旁边还支了个“人”字形的小棚,里边垛了柴火。

⑪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

⑫就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了。我又蒙眬睡去,梦里也去到了炊烟所抵达的最高处……

⑬除了外婆,一些牧羊人和外地来的收购羊和羊皮的人也要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内容。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走了很久了。早上多冷啊,他们裹着沉重的皮大衣,在清晨发白发亮的冷气里走着。草地被冻上了,泛着白霜,硬硬的,被踩得“嘎吱嘎吱”响。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⑭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⑮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⑯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⑰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⑱但这时候要是再不起来的话,就有顾客钻进帐篷掀被窝买东西了。没办法,我睡在柜台上,我妈睡在货架下,都不大雅观。

⑲我们便哈欠连天地离开被窝,迷糊着眼睛叠铺盖、穿戴、梳洗。但是看到稀饭已经盛出,新新鲜鲜、热气腾腾地搁在炉灶边的大石头上。三碗稀饭间摆着一碟子泡菜,也刚捞出来,水淋淋的。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好心情伴着好胃口全来了。

⑳我们一边喝稀饭,一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问道:“咦,你什么时候把饭给做好了?”

㉑她得意的呀:“我怕吵醒你们,干什么都悄悄地……”这话更是比什么都气人。

㉒接下来她又很体谅地说道:“你们干活从早到晚,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顿饭嘛,也没什么的。我又不是老得动不得的人,能干一点就干一点嘛……你们太辛苦了,我只想让你们好好地休息……你们只要休息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㉓真是毫无办法。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

( 1 )选文第 - 段,作者写了许多外婆在夜间做的事,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 2 )品析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

①“一般来说”在文中出现了五处,有人认为用词重复啰嗦,删去了,意思更加简洁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②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 3 )全文有两处写道:“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4 )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亲爱的麦子
周涛
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②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③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④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⑤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⑥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⑦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⑧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⑨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
⑩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亲爱的麦子。”

( 1 )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 2 )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 3 )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 4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⑩段的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题目:今夜无眠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③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丶僅有的幸福”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