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扬州市中学生诗词大赛”前夕,语文老师津津乐道地给同学们讲解着诗词的魅力。 B: 我们永远支持中国足球队,无论输赢,既然爱了,永远不离不弃,相敬如宾。 C: 歌手李健被誉为“音乐诗人”,他深情细腻的演唱与画面感十足的背景音乐相得益彰。 D: 节假日期间,扬州科技馆免费开放,家长带着孩子趋之若鹜 , 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愉悦。 |
2、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更要注意它的结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还要抓住它的特征:真实性、生动性、及时性。 B: 《“飞天”凌空》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姑娘吕伟跳水夺冠的精彩画面。 C: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全面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评议、获奖与颁奖情况,激发了人类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D: 毛泽东的《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性的胜利。表现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战斗气势,反映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大好形势,鼓舞人民的斗志。 |
3、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______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②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__的要素呢? ③(叫卖者)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_____。 A: 检测 必需 随机应变B: 观测 必须 随机应变 C: 检测 必须 随声附和 D: 观测 必需 随声附和 |
4、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B: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C: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仔细调查,认真研究,不可掉以轻心。 D: 贫困户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但略显单调,如果再给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
5、 | 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为朝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许多英雄战死沙场,征战方腊胜利后,梁山泊原来的108将只剩下( )人。 A: 149 B: 36 C: 39 D: 23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睿(ruì)智 成吉思汗(hàn) 风骚(sāo)B: 留滞(zhì) 襁(qiǎng)褓 一代天骄(jiāo) 亵(xiè)渎 C: 旁骛(wù) 佝(gōu)偻 怒不可遏(è) 承蜩(tiáo) D: 陨(yǔn)落 灵柩(jiù) 强聒(guō)不舍 田圃(pǔ) |
7、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B: 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C: 盛夏,龙虾成了食客们的首选。请记住,吃龙虾切忌同时服用维生素C。 D: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5万左右的人死于食物细菌、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所导致的胃肠道感染疾病。 |
8、 | 句中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C: 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 今或闻无罪。村中闻有此人。 |
9、 |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B: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受阻于火焰山,土地交代了此山的来历,说是当年大圣“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C: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他三次买车,三次失去,最后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 《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以歌颂母爱与童真,赞美美好的大自然为主题。 |
10、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中常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孩子”形象,如《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社戏》中那一群活泼淳朴的少年儿童,他们身上,往往闪着人性美好纯真的光彩。B: 想象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在老舍笔下,夕阳返照,山坡上的薄雪羞红了脸.在郭沫若眼中,流星划过,是牛郎织女提着灯在天街闲游。 C: 作者的经历往往会在作品中留下印记,《小石潭记》中潭水映照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内心的凄凉.《醉翁亭记》中琅琊山悦耳的鸟鸣反正出欧阳修被贬后消极循世的思想。 D: 曲折的情节,有助于丰富人物的形象.强化作品主题,《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神秘的探险凸显了主人公的勇敢正直,《格列佛游记》以主人公航海的奇遇.折射出作者生活时代英国的社会现实。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相关问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用草编的席子。 ③顾:但是。 ④盈:满。 ⑤豕:猪。 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⑦乌:哪里,怎么。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 顾野有麦场 ________ 股直不能屈 ________ 遂负之以归 ________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 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 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 4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机场的拥抱
①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②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③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④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⑤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很搭。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当然,和她清秀的身材更搭。很像一位运动员。刚才只看到她的短裙,其实,短裙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在她的身上,短裙却画龙点睛,让一双长腿格外秀美。
⑥很像,这个女人很像谁呢?心里便猜,大概是像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了吧?天底下,能够遇到很相像的一对人的概率,并不高。刚看完电视剧《酷爸俏妈》,都说里面的演员高露长得极像高圆圆。这个女人,一定让这对老夫妇想起了自己的什么亲人。否则,他们不会这样悄悄地议论,声音很低,却有些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又会是谁呢?
⑦我看见,妻子忽然掩嘴“扑味”一笑,丈夫跟着也笑了起来。我猜想,笑肯定和对面这个女人有关,只是并没有惊动这个女人,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在看手机,嘴角弯弯的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手机上的微信或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段子或信息。
⑧“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是让我冲锋在前头!”便走到对面的女人的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女人放下手机,很礼貌地立刻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妻子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个女人看,大概是找到自己的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⑨“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妻子客气地说。“太可以了!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⑩丈夫站了起来,走到这个女人的身边,妻子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把手机递在我的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他们身边的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工作忙,孩子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思念,让身边的这个女人像女儿的指数平添了分值。
⑩照完了相,我把手机递给了妻子的时候,听见丈夫对这个女人说了句: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女人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
( 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从人物心理的角度)
②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从修辞的角度)
(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女人的?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嘁:“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例了,高烧4 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站了多久。
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母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 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茅草房, 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 ,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送天气预报”了。我诺诺地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贴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 1 )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句中的划线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 3 )有人说第11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 请说明理由。根据下列材科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说真话,抒真情,往往须在细小处着笔。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进行了深情的抒写;沈石溪在《斑羚飞渡》里对老斑羚牺牲生命换取下一代生存的那一跃,进行了动人的描画。生活中,也常常可见这样触动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下面的格式拟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拟题格式:
我 了××的 (“××”应为人或事)
例如:“我理解了妈妈的唠叨”、“我领略了独处的妙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