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
A: 曹操
B: 刘备
C: 谢安
D: 孔子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酒泉子·无题

辛弃疾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

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同为怀古之作,甲词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与乙词中的“春声何处说兴亡”都表现了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B: 甲词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实则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
C: 乙词中“残阳”既点明送别时间,又含蓄地说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离愁之深。
D: 两词词风都是浑厚雄壮,意境高远,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历史已雄辩地 ,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②挑起岛屿争端、参拜战争罪犯、扩张军事实力,充分 了其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贪婪野蛮的军国主义本性。

③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我市为 “人本”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追求优质教育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A: 证实 表露 践行
B: 证明 暴露 践行
C: 证明 暴露 实现
D: 证实 表露 实现.
4、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 ③⑤①④②
B: ⑤①④②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③⑤①②④
5、下列各项中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6、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
②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
③各种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
④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任何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⑥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

A: ③①④⑤②⑥
B: ⑤②⑥③①④
C: ⑤⑥②③④①
D: ③⑤①④②⑥
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丰功伟绩 , 收获巨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B: 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C: 爷爷老了,中风严重,两只手有时会情不自已地抖起来。
D: 王老师经常向同学们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jiàn) 子(méi) 词夺理(qiáng)
B: 俯(kàn) 裂(guī) 伤痕累累(lěi)
C: 形(jī) 旗(jīng) 铢必较(zī)
D: 罅隙(xià) 追(shù) 唠唠叨叨(láo)
9、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谐社会是一个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B: 对于这些荒谬的言论,他们表面上洗耳恭听 , 心里却十分不以为然。
C: 这次的演出,集合杰出的艺人同台亮相,精彩程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虚心求学,不耻下问
10、

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雄(jù) 翩(qiān) 著(zhuó) 揉造作(jiǎo)
B: (dăi)捕 叱(zhà) 寒(jìn) 言简意(gāi)
C: 忸(niǔ) 漪(yī) 精(suǐ) (gá)然而止
D: 古(chà) 牌(fāng) 恣(suī) 并行不(bèi)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①心,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比喻非常微小。②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就像春天和煦的阳光。

( 1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歌颂 的著名诗篇。“游子”是指出门在外的人。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母亲为临行儿子缝补衣裳 的情景;后两句,作者用小草比喻子女,用 比喻子女的心,用 比喻深切伟大的母爱。

( 2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志:通“识”,记。②冀:希望。③炯戒:警戒。

(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谓君不善学或:________②吾能志之悉:________

( 2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 3 )请结合选文概括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两个鱼罐头

①住院那段时间,我时常到医院附近走走,既是散心,也是锻炼。

②医院坐落在城乡结合部,人流并不多。出医院门右拐,行约数十米,是那家小食品店。食品店的门面约十米长,开架供货,顾客可以走到店堂里挑拣。老板是个50多岁的中年汉子,一口江西口音,和和气气的,给人很容易接触的感觉。散步时,我就时常到店里来看看,与老板说说话。

③不知什么缘故,每次到店里来,我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老板穿一套并不合时的灰色西装,花领带与衣服不很相配,系得也不好,时常歪在一边。去的次数多了,老板就跟我偶然谈起:租金又上调了,隔壁又开了一家新店,脸上却始终是波澜不惊的。

④那是快出院前的一天,我到了店里。老板在整理货架。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五六岁,面黄肌瘦的,穿一套不合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是有几天没梳理过了。正看着,老板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看好了吗?要买什么?”

⑤小女孩转过身,怯怯地,忽闪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张张嘴,没说话。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来的,但从没买过东西。看到他这样友善地对待一个不买东西的小孩,我说:你人不错。他说,做人嘛。正说着,小女孩似乎选定了物品,问:“这能买吗?”老板说,当然能。

⑥小女孩手指的,是一排罐头。但那里,既有鱼罐头,也有肉罐头。老板走过去,俯身,问:“鱼罐头,还是肉罐头?”“鱼。”小女孩轻声说。“你买这鱼干嘛?活鱼营养好。”我说。“妈妈病了。我们是山里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

⑦小女孩轻轻的话语,让我感动。老板显然也是受了感动。他问:“你想买哪种?”“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想要哪种?”“我想要这,”小女孩用手指点点两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她点的罐头,一种是凤尾鱼,另一种是豆豉鱼,标价分别是十七元三角和十五元。

⑧小女孩边说,边从裤袋里抽出手,张开。她那只小小的手里,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纸币和六枚硬币和:八张一元的,四枚一元的,两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一枚五分的,一枚一分的。硬币上,粘着孩子的汗汁,有些潮,还有一些泥垢。

⑨这才是多少钱呀!可对一个山里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就是她全部的积蓄和财富了,也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⑩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对我说:“别伤了孩子。再说,还用你来?”他笑对着孩子,张开手:“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

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凤尾鱼和一罐豆豉鱼,用塑料袋装起,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⑫此后不久,我就出院了。

⑬打那以后,3年多了,我再没见过那个小女孩,也没再见过那个老板。可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 1 )选文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能看出中年汉子他________,第④自然段的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则暗示了________。
( 2 )为什么“我”每次到店里来,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
( 3 )第⑪段中“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为什么老板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要“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
( 4 )第⑩段中店老板为什么认为“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的行为是“伤了孩子”?
( 5 )文中结尾“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结合全文说说“我”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披一袭风行走的父亲

作者:段奇清

①“风起于青萍之末”,在乡人们看来,风是缘起于每一个生命的。

②一个生命孕育时,这个生命的一缕风也就孕育了。一个人出生时,这个人的一缕风也就诞生了。家乡人或许不懂得“大王之雄风”“庶人之哗风”,但他们相信每一个人都与身边的庄稼树木摇曳起的一缕风相呼应。“春风桃李繁,夏浦荷莲间”,有人生命的一缕风是杨柳风,有人是一缕缕槐树风,有人则是一缕荷莲风……奶奶说,我父亲的一缕风却是桃李风。

③奶奶对我说,父亲还年幼时,就爱在或红或紫或黄的蒲公英花、雪白的地米菜花,粉黄的马齿苋花等摇曳起的一缕缕风中奔跑。那些花身下窄小的田埂,因雨水的淋漓变得极为滑溜,父亲却披一袭风如屣平地。他是到麦地里去觅桃树苗的——被切在灰塘中的桃核,连同草木灰在麦子播种前被运送到田里。春天一到,几番春风春雨后,桃核便破土长成了小桃苗。

④父亲便把它们挖了回来,栽种到门前的菜园里。只三年工夫,挖来时不过半尺高的桃苗就刷刷长得屋檐般高了,也开始了它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开花结果。在我七八岁时,耶桃树已长成有几根粗壮枝条的大桃树了。

⑤十岁那年,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菜地里桃树的枝条在动,最初我还以为是风吹动着枝条。可转念一想,不对,其他的树枝纹丝不动,根本就没有风啊!我这才知道是有顽皮嘴馋的孩子爬上树去在偷摘桃子呢!我拿了一根竹竿正要去捅那孩子的屁股,忽然一阵风起,原来正在院子里编竹筐的父亲一把拽住了我,说:“清儿,不要吓着了孩子,你一阵风儿地卷过去,会把孩子吓得从树上掉下来的。”

⑥待到那孩子安全地从桃树上溜下来时,我发现是村西头的小东。(A)这时父亲披着一袭温和的风走了过去,轻抚着小东的头说:“它们还没成熟呢,吃了这些毛桃子小肚肚儿会非常痛的。”等到它们熟了,让清哥哥帮你摘,行吗?”这时,有风吹得桃树枝条柔柔地摇动着,我想:这风一定是父亲的一缕风。

⑦后来,改革开放,由于父亲捎长种桃,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村子里便有了第一个桃园。村上有一位盲婆婆,我叫她杨四奶奶,后来她连耳朵也听不太清了。夏日,杨四奶奶会坐在村头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下,享受一阵阵清凉的风。要是父亲去桃林,或从桃林回到村里,离杨四奶奶坐的地方尚有十多步远,杨四奶奶就会说:“是清儿他爹来了。
”我非常惊奇,问杨四奶奶:“您怎么知道是我父亲?”她说:“我虽说看不到你父亲的模样儿,也听不准他的脚步声,但我认识他的风。他的风不快不慢,带着桃树的阳刚之气,却也不乏温顺,还有着桃子的芬芳与甜蜜。”

⑧杨四奶奶是早些年逃荒从外地来到村子里的,对于孤身一人的她,父亲平素总会接济,每到桃子成熟时,父亲还会用篮子装了那些个儿大,脸蛋红红的,直冒着甜滋滋的气味儿的桃子对我说:“清儿,把这些桃子给杨四奶奶送去。”

⑨父亲的桃园每年都丰收,不几年我们家也就成了村上的富裕人家。这时有乡亲们也要种植桃子,父亲会选择最好的桃苗给他们送过去。从耕地、下肥,到整垄,栽种,甚或防虫治病,
父亲都会手把手地教。

⑩后来,村里要种桃的人越来越多,父亲索性办起了夜校,自编了课本,在一家印刷厂印制了许多本,免费发到他们手中。(B)每到夜浼,一盏盏煤油灯下,有关种桃的技艺,会被父亲娓娓道来,就像一缕缕风穿过千亩桃林,带着桃树枝枝叶叶的甜蜜和晖光,漫过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触入乡亲们的心田,催生出乡亲们的美好日子和幸福生活。

⑪不出两年,父亲便是桃李满村庄了,乡亲们一座座或大或小的桃园,都有桃树葳蕤地摇曳满树繁枝于明媚的阳光与和煦的风中。乡亲们富裕了,也不忘帮助困难的人,他们就像一片片枝叶相扶,花朵相映的桃林,借着一阵阵和谐善良的风,让扶危济困蔚然成风。

( 1 )第二段中画线句“奶奶说,我父亲的一缕风却是桃李风”在文中有何作用?
( 2 )请从父亲的角度,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3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 4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父亲,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题目: 伴随我成长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横线上可填:母爱、友情、理想、艰辛、书籍等,也可另选词语,题目通顺即可。②篇幅500字以上。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谁拿年华祭奠了浮世沧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