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连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 , 极富艺术感染力。
B: 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 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 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2、

与下面的这段文字连接得最为顺畅的一个句子是( )
对中学生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是否可以放松思想品德的教育呢?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师重纪、热爱劳动的教育呢?

A: 从全面发展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B: 为了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C: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做出错误的解答。
D: 只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培养目标,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3、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 , 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 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C: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D: 小陆真是别有用心 , 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身所寄,废寝食者。 亡:无,没有 (《杞人忧天》)
B: 家无井而出灌。 汲:从井里取水 (《穿井得一人》)
C: 屠自后断其。 股:屁股 (《狼》)
D: 学而不思则 , 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

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 人们在思考:网络技术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 大屏幕上闪现出世博会159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这一刻,“一切源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D: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6、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刮目相待(gèng)
B: 肃拜蒙母(shuì)
C: 今者才略(liáo)
D: 若孤(shú)
7、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呐喊》。
B: 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黄庭坚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C: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
D: 《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辟 翩然 燎原 草长鹰飞
B: 思慕 严峻 震憾 海枯石烂
C: 欺侮 搏击 撺掇 人情事故
D: 迁徙 油馍 缄默 天衣无缝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喻、气味等方面,观察时只有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与把握。
B: 修改文章,首先要注意全篇的安排,其次要注意具体的语言表达,全文改完后,还必须校核一遍,避免疏漏。
C: 想像必须合乎情理。《皇帝的新装》所写故事并非真实生活的直接写照,看起来荒唐,但人们完全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原因就在于作者的想像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
D: 说话应注意场合。在正式场合,必须庄重、严肃;在非正式场合,则可以随便,不要过多的顾忌;在喜庆场合,多讲令人高兴的话;在悲痛场合,则要沉痛压抑。
10、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sài) 杆(wéi) 那(shà)
B: 壁(gē) 过(lüè) 发(bān)
C: 灭(qiān) 首(qiáo) 刻(juān)
D: 然(qiǎo) 息(píng) 映(chè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 1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所借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所抒发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
( 2 )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了长城的历史的句子是:________。
( 3 )在第三节诗中,诗人提到“敕勒川”“阴山”“黄河”,有什么用意?
( 4 )诗中的“你”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5 )请从诗中任找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 6 )结合你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收获,仿照下面的小诗,重新选择一种意象,再写一首表达你的情感。

故乡的海波呵!

你那飞溅的浪花,

从前怎样一滴一滴地敲我的磐石,

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地敲我的心弦。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中道崩________

②危急存亡之________

③先帝简拔以陛下________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3 )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中“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
B: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C: 先帝不臣卑鄙
D: 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
( 4 )在文中诸葛亮给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选择其中一条谈谈诸葛亮当时的建议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令人惊叹的细胞

①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第一个细胞一分为二,二又分为四,以此类推,

仅仅到第47次加倍以后,你就有了1亿亿(_______________)个细胞,并作好了最终形成一个人的准备。从卵子受精的那一刻起,一直到你离开人世,为了维护你,这些细胞中的每一个都可谓是恪尽职守。

②对于你的细胞来说,你无任何秘密可言,它们对于你的了解,远远超过你对自己的了解。因为每一个细胞都带有一整套基因密码——你身体的指令手册,所以它不仅知道怎样做自己的工作,而且对于你体内的其他任何一项工作,它都了如指掌。在你的一生中,你永远没有必要提醒任何一个细胞,要它随时注意其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盐的情况,或是找到存放不期然间出现的多余叶酸的地方。它将会为你做这样的一些事,以及几百万件别的事。

③每个细胞都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即便是最简单的细胞,其构造的精巧程度也是人类的智慧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举个例子,即便是制造一个基本的酵母细胞,你所需要的零部件就和一架波音777喷气式飞机的一样多,而且还必须在直径仅有5微米的球体内将它们组装起来,然后你还得以某种方式驱使那个球体进行繁殖。

④……

⑤你的细胞是一个有着1亿亿个公民的国度,每一个公民都以某种特有的方式全心全意地为你的整体利益服务。它们为了你什么都干,它们让你感觉快乐,产生思想。它们使得你能够站立、伸懒腰和蹦蹦跳跳。当你吃东西的时候,它们摄取养分,供给能量,排除废物——干所有你在中学生物课中所了解到的事情,它们还在第一时间使你有一种饥饿感,并使你在就餐后产生舒适的感觉,以后就不会再忘记吃东西。它们使你的头发生长,耳朵产生耳垢,大脑保持清醒。它们管理你身上的每个角落;当你受到威胁时,它们会挺身而出保护你。它们会毫不犹豫地为你献身——每天有多达数10亿个细胞在这么做:可是终其一生你从未向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表达过谢意。因此,现在就让我们肃立片刻,向它们表示我们的敬佩与赞赏之意。

⑥大多数细胞的存活时间很少超过1个月左右,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例外,肝脏细胞可以存活几年,虽然它们的内部成分每隔几天就更新一次。大脑细胞和你的寿命一样长。从你出生起,你拥有大约1000亿个细胞,这也就是你所能拥有的细胞数的最高值。据估计,你每小时大约丢失500个细胞。因此,要是你认真想一想的话,你真的是一刻光阴也不该浪费。令人欣慰的是,你脑细胞的组成部分总是在不断更新,因此,与肝脏细胞相类似,你的大脑细胞实际上只存活1个月左右。事实上,据认为,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除了迷途分子以外——都与9年前不同。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从细胞的层面上讲,我们都是年轻人。

(节选自《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著 接力出版社出版)

( 1 )概括选文第②③⑥段细胞的“令人惊叹”之处。

( 2 )选文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 3 )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对细胞表示“敬佩与赞赏”?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回答。

( 4 )第⑥段中两个画线句子“大脑细胞和你的寿命一样长”与“你的大脑细胞实际上只存活1个月左右”是否矛盾?为什么?

( 5 )选文作者感叹“一刻光阴也不该浪费”,我国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表现惜时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哉,歌以咏志。 (选自曹操《观沧海》)

( 1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佣耕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
B: 亦不详姓字安陵君许寡人
C: 今闻无罪置酒而招之
D: 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苟富贵 , 无相忘
B: 今亦死
C: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 因以为号焉
( 3 )把文言文中划线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4 )【甲】【乙】两文都写了人物的志向,请根据文中内容说说画横线句子中陈涉的“鸿鹄之志”和五柳先生的“志”各是什么?

( 5 )解释【丙】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山岛竦峙 竦峙: ②幸甚哉 至:

( 6 )从表现手法及思想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表达着相互的尊重;一声善意提醒,一次抬手相助,都传递着邻里的温情。当然,或许你是依山而居,傍水为邻,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些别样的友邻也会给你带来温暖、慰藉和感动。

请你以“邻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〆问君能有几多愁”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