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中军置酒饮归客 B: 去时雪满天山路 C: 干戈寥落四周星 D: 伤心秦汉经行处 |
2、 |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太祖常劝以读书(拿)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品尝)B: 卒用其人(终于) 普少习吏事(学习) C: 虽多忌克(虽然) 太祖乃悟(才) D: 复奏如初(又,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在) |
3、 | 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B: 人们听了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经典曲目——《天堂》,不由得触目伤怀。 C: 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D: 玉不琢不成器 , 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
4、 |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防止地球环境不恶化,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B: 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到改革开放。 D: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
5、 |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意思是陶渊明并不在意衣裳被夕露沾湿,他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的这句诗,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C: 《过零丁洋》一诗,写诗人看着寥落的群星,面对飘飞的柳絮,望着漂荡的浮萍,想到国势危亡,不禁为报国无门而悲伤沮丧。 D: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客”指漂泊在外、旅居他乡的游子,与《约客》一诗题目中的“客”含义不同。 |
6、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校协同育人”理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们日益重视孩子的教育,面对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_____________,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与孩子_____________地交谈, 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_____________陪伴孩子成长。 A: 袖手旁观 心平气和 尽心竭力 B: 隔岸观火 心平气和 殚精竭虑 C: 袖手旁观 处心积虑 殚精竭虑 D: 隔岸观火 处心积虑 尽心竭力 |
7、 | 下列句子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圈点虽然是随手勾画,但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经”指的是《易》《诗》《书》《礼》《春秋》等书。“博士”指的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C: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D: 一般说来,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例如,《土地的誓言》铺排描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等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 |
8、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拆迁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 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B: 马德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 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 ,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 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
9、 | 下列各项中加点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冕(guàn) 鲜妍(yàn) 呢喃(nán) 惊骇(hài) B: 摇曳(yì) 矫揉(jiǎo) 瞥见(piē) 劫掠(luè) C: 恪守(gè) 箴言(jiān) 汲取(jí) 箱箧(jiá) D: 宽宥(yòu) 濡养(rú) 麾下(huī) 辄醉(zhé) |
10、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近几年,“给力”一词高调走红,_____。用法如:“这场比赛大家给力啊!”“我今天参加短跑决赛,同学们要给力啊!” ①“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 ②其用法如:“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啊!”“这BOSS真给力啊!”“这装备真给力啊!”“这个动画太给力了!” ③该词作为形容词,类似于“牛”“很带动”“酷”。 ④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对该词的广泛运用,“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⑤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⑥其作为动词使用,相当于形容词作动词活用,随后被网民用得越来越频繁,也就是它的本意“给予力量”“加油”的意思。 A: ①⑤④③②⑥B: ①⑤④⑥②③ C: ④①⑤⑥②③ D: ③②⑥④①⑤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①权谓吕蒙曰:________ ②但当涉猎:________ ③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 ④及长:________ ( 2 )与例句中“为一时之名臣”中划线词“之”用法相同的是( )A: 水陆草木之花 B: 康肃笑而遣之 C: 何陋之有 D: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书/不可不成诵 B: 咏其/文,思其/义 C: 及/鲁肃过寻阳 D: 不可/不学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 5 )试分析吕蒙与司马光两人的学习经历有何相同之处,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
看你一眼,心生种子
孙道荣
①一位朋友,阳台上种满了花草。
②朋友的家我没有去过,但那些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我都见过。每天,她都会在朋友圈发一张或一组它们的图片。一朵花打苞了,一颗草籽发芽了,一只蝴蝶飞来了……她都会及时发布,更新。她的朋友圈,就是一处生机盎然的小花园。
③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点赞,点评。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一位朋友的点评:每天在你的朋友圈,看一眼你的阳台,看一眼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④看你一眼,心里便种下一颗种子。多美的经历,多美的感受,多美的种子。
⑤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我们看到了,即使什么也没说,即使我们没有文学家的优美辞藻来赞美它,有什么关系?一颗美美的种子,已经种进了我们的心里--
⑥难得早起,看到草叶上的一滴晨露,它就是一粒种子;
⑦在大街上行走,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手里拿着张纸片,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将它投进了路边的垃圾桶里,它就是一粒种子;
⑧斑马线前,有人欲横穿马路,一辆车停下来了,又一辆车停下来了,它就是一粒种子;
⑨前面一位年轻的妈妈,怀抱着孩子,孩子伏在妈妈的肩头,向后张望,我与孩子的眼神撞在了一起,孩子忽然咧嘴冲我笑了笑,它就是一粒种子;
⑩走在我前面的人,推开旋转门,待我也走进去了,才松开手,它就是一粒种子;
11 抬头看见蓝天,白云,它就是一粒种子;_____
……
12 如果稍稍留意,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一刻。你看见了它,你经历了,你融在其中了,你切身感受到了,那么,你的心里,就会种下一粒种子。
13 没错,生活从不是风花雪月,有很多不如意,甚至悲伤和灾难。艰辛的生活,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挣扎和苦难,视而不见与粉饰太平,都是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不敬和背叛。我们赞美生活,并非因为它总是美好的,艰难、忧伤、痛苦,总是如影相随。我要说的是,纵使人生再艰难,纵使我们的心千疮百孔,也别忘了,空气中还有飞翔的蒲公英,生活中总有那温暖的一刻,它就是一粒希望的种子。
14 打开心扉,那粒种子就会飞进来。
15 心里有种子了,心才会像一块土地一样,不会荒芜。
16 一粒种子,未必能发芽;一粒种子,也未必能成为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没关系,这个世界从不乏这样的种子,总有一粒种子,它飞进了你的心田,并在你最柔软的部分,扎根,发芽,成长。心中这样的种子多起来了,希望和信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17 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18 如果你在庸常的生活中,遇到了怦然心动的一刻,那是一粒种子,不要拒绝它。
19 如果我看你一眼,心生温暖,亦请不要拒绝,因为,你也是这样一粒种子。
(选自《新民晚报》)
( 1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种子”的含义。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们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我的批注:
( 4 )读完全文,你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了吗?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作文。
台湾歌手齐豫演唱的歌曲《窗外有蓝天》,歌词如下:如果我的祝福,能够让你不再感到孤独,这属于春天的音符,我最美的祝福,是送给你成长的礼物。如果我的付出,能够让你不再彷徨无助,我愿将所有的希望,化成亮丽的阳光,照亮你心灵最深处……擦亮你心窗,抹去尘埃,喔,你将会看见——窗外依然有蓝天!
请以“窗外有蓝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