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云浮市罗定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父(kuā)   栏(pínɡ)   愿(nínɡ)
B: 一(zuǒ) 月(hào) 使(tǎnɡ)
C: .台(lòu) 娥(hénɡ) 间(shùn)
D: 高(xuán) 翅膀(chì) 谷(yánɡ)
2、按原文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②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③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⑤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⑥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⑦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A: ①⑤③⑥④⑦②
B: ④⑦②①⑤③⑥
C: ④⑦②①③⑤⑥
D: ④⑦⑥①⑤③②
3、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益(bì) 古(gèn) 刻(juān) 面面相(qù)
B: 怒(wèn) 跷(xī) 女(gōng) 感人肺(fǔ)
C: 驾(yù) 聚(zǎn) 宽(yòu) 熙来往(nǎng)
D: 湃(péng) 工(jùn) 溅(bìng) 为人知(xiān)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2017年5月21日,“丁酉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湖北随州隆重举行。
B: “诗圣”杜甫的《望岳》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C: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喜剧。
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在飞速发展,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芸芸众生应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B: 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承受阴影,于是,他信口说,走错了人家。
C: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溅起波浪的飞沫。
D: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前来乐山大佛观光的中外游客鳞次栉比
6、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fān)篱 分(mì) (pǐ)好 (áo)头
B: 箱(qiè) 取(dì) (zhě)皱 归(jìu)
C: 追(sù) 遗(hái) (rùn)育 (suǒ)屑
D: 伎(liǎ) 杀(lù) 花(huì) 蟾(chú)
7、下面句子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棠花花姿潇洒 , 花开似锦,自古以来雅俗共赏,素有“国艳”之誉。
B: 爱心是一朵绽放在春日的花朵,使失落忧愁的人感到由衷的快乐。
C: 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D: 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9、

下面四句诗中,没有反映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 箫鼓追随春社近
B: 总把新桃换旧符
C: 遍插茱萸少一人
D: 隔江犹唱后庭花
10、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收(liǎn) 长(qí) 捉襟见(zhǒu)
B: 教(huì) 徜(yáng) 三其口(jiān)
C: 狂(lán) 狡(xiá) 如平地(lǐ)
D: 群(pā) 腼(tiǎn) 筹交错(gōng)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一诗,完成题。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 1 )从这首诗内容看,“万事非”中的“万事”是指哪些事?

( 2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不少表现手法?写出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 3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

(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

[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便还家________

②遂乃开仓廪贫民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 3 )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我是吴宓教授》,回答下列小题。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⑪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⑫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注释】①彼时正值文革时期,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

( 1 )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嫉妒”的正确读音是________,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
( 2 )本文记叙的是吴宓教授的事迹,却在第⑥段写到他大名鼎鼎的学生钱钟书、曹禺、吕叔湘,这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3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吴宓教授的特点

具体表现

①________

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

勤奋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

关爱学生

④________


( 4 )请你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是一种孤独(节选)
毕淑敏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
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 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我们不必像小的时候,总要把整碗面都吃光,才知道碗底下并没有卧着个鸡蛋。我们以为是碗欺骗了我们,其实是缺少经验。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我想寿星佬的胃一定都是很坚强的,只有一个坚强的胃才能养活得了一个聪明的脑。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关于读什么书好的问题,要多听老年人的意见,他们是有经验的水手。也许在航道的选择上有趋于保守的看法,但他们对于风暴的预测绝对准确。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而得。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那是古往今来人类最智慧的大脑留给我们的结晶啊!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的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天鹅。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进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 1 )为什么说阅读“有些像睡眠”?

( 2 )综观全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进行阅读。

( 3 )作者认为,“阅读是一种孤独”。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 4 )文章开头一段“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有什么作用?

( 5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

( 6 )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一)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首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都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遇见,珍惜生命中遇见的一切。

青春的你,在成长的路上一定遇见许许多多可爱的人或动人的事,并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感动。请以“从遇见你的那天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二)请阅读下面的材料,自己确定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逢场作息,到底是真是假.”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