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河北昌黎汇文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斯蒂芬·库里作为NBA最火热的球星之一,他在场上能够时刻保持专注,心无旁鹜,与队友齐心谐力,带领球队一路高歌猛进。
B: 云南风景真是美不盛收!不论是昆明滇池的红嘴鸥,还是大理的洱海,或者是丽江的泸沽湖,都能吸引一大批游客驻足观赏。
C: 品读名著能够帮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缔,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心灵和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
D: 班主任沈老师总是通宵达旦批改作业,寻找学生作业所存在的病根,用恪尽职守来形容她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奥秘 啄木鸟 花枝招展 人声顶沸
B: 云霄 绿茵茵 亭亭玉立 波光粼粼
C: 取抉 田径场 美不胜收 疲惫不堪
D: 和蔼 攻坚战 戳然不同 人迹罕至
3、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sài) 灭(qiān) 笨(zhì) 取(dí)
B: 战(dū) 瓦(lì) 逃(chuàn) 横渡(héng)
C: 肃(mù) 阻(jié) 躲(bì) 寒(jìn)
D: 狼(jí) 提防(dī) 仄歪(zè) 绥(jìng )
4、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漫漫人生路,有谁能说自己是踏着一路鲜花,一路阳光走过来的?又有谁能够放言自己以后不会再遭到挫折和打击?成功的背后往往布满了荆棘和激流险滩。有的人为时受挫就轻易地退出“战场”而懊悔不已;有的人一味沉溺于失败而在人生的泥潭越陷越深;有的人因害怕失败而与成功渐行渐远。这些人,永远不会追求到心中的梦想。是退却,还是前行?我想朋友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A: 文段开头连用两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的时候,也会有逆境的时候。
B: 文段中把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作“荆棘”和“激流险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壮美,具有挑战性。
C: 文段中运用“有的人……”的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突出了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的后果。
D: 文段结尾是个设问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指出应该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
5、

下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忏悔(chàn ) 淅沥(xī lì) 哆嗦(duō suo)矜持(jĭn)
B: 伫窗(chù) 褪尽(tuì) 执著(zhuó) 孱头(càn)
C: 委琐(suǒ) 渺小(miăo) 幼稚(zhì) 恍然(huăng)
D: 花骨(gǔ)朵 马嵬(guĭ)坡 灼灼(zhuó) 颤抖(zhàn)
6、

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其两膝相者(靠近,挨着) 至陈,车六七百乘(等到)
B: 思而不学则(有害) 此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C: 中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又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私自)
D: 挽雕弓如满月(不久) 宾客大宴(适逢)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为外人道也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C: 溯洄从之,道阻且
D: 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8、《昆虫记》中,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却“不知疲倦”的昆虫是( )
A: 蝉
B: 螳螂
C: 喜鹊
D: 蜘蛛
9、选出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新时代我们要有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B: 咱们是找他办正经事,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晚上去家里找他?
C: 即使是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 最爱你的永远还是你的父母!
D: 下面介绍几种购食方便、有益无损的安眠食物,失眠患者不妨视情一试。
10、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放(zhàn) 唐(tuí) 恰如其(fèn)
B: 责(jié) 干(gù) 深痛疾(wù)
C: 水(jí) 空(lòu) 扣人心(xián)
D: 时(zǎn) 妥(tiē) 抑扬顿(cuò)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写好诗后一定要先念给妇人听,然后不断修改,至妇人能听懂为止。下面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回来后面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1 )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 “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 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 2 )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 3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 样的官员?
( 4 )全诗留露出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

①公亦以此自 矜:________ ②康肃笑而之 遣:________

③夫没者岂然哉 苟:________ ④见舟而之 畏:________

( 2 )甲乙两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
A: 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 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 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 3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
A: 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的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 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 4 )【甲】①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②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乙】③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 5 )翻译下面句子。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 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 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 1 )选文中与母亲有关的事,都带给“我”深刻的感受。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与母亲有关的事情带给“我”内心的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
幸福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
我接到母亲去世的长途电话

( 2 )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

( 3 )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不超过100个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并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1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在文中用“________”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 2 )将第三段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 3 )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四、写作(分值:60分)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但或许会有一个人,一个故事,一种眼神,一抹微笑,一次鼓励让你感觉到温暖。请你以“这个冬天很温暖”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早安,摩天轮”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