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泉州市第五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pǔ) 奋(kàng) 人不倦(huǐ) 乎不同(jǒng)
B: 育(bǔ) 仿徨(páng) 精疲力(jié) 而不舍(qiè)
C: 射(fǔ) 能(chěng) 莘学子(shēn) 序井然(zhì)
D: 叱(zhà) 销(shí) 心贯注(qiǎn) 九连环(qū)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表达方式看,《观沧海》是一首想象类的抒情诗。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四句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海日生残夜”表现太阳初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被撕破,一个“残”字写出了黑夜将不可抗地消失。
D: 《天净沙·秋思》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 《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C: 影片《刺客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该片曾在随州、洛阳取景,“银杏画面充满诗意与仙风,实在太惊艳了!”观众们这样吹毛求疵地评价道。
D: 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 , 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否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 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C: 父亲已经走了,但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在我的心头回想。
D: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泰安的空气更加清新。
5、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乡愁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______________

①更别说那些中世纪以前的建筑以及无数承载历史、以人名或事件命名的道路与广场。

②比如,巴黎的惊世之美,就在于它穷尽时空之维。

③在这里,即使是一座其貌不扬的普通民宅,也难免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④它向世界开放,容纳各种文化;它跨越千年,为历史保留现场。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6、选出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在人们的感觉中,光阴如顺流而下的波涛, ;品学却如逆流而上的船舶,步步费力。两者相比,颇欠公平。然而光阴的消失, 没有办法减少,可吾辈追求知识、锤炼技能、 德行、开拓胸襟,可以凭主观意愿,加快进度。 ,操之在我。人生的责任在此,乐趣也在此。


A: 一泻千里 固然 滋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B: 稍纵即逝 固然 涵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 稍纵即逝 保养 保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D: 一泻千里 既然 培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招徕 烦躁 冥思遐想 颤巍巍 恪尽职守
B: 荣膺 芳馨 吹毛求疵 文绉绉 红装素裹
C: 斑斓 要决 叱咤风云 蓝汪汪 暗然失色
D: 襁褓 狼藉 相形见绌 痒酥酥 心无旁骛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 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被日本非法扣押的詹其雄船长坚称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表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
C: 假期里,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9、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老舍——现代
B: 《金色花》——泰戈尔——俄国
C: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D: 《<论语>十二章》——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春秋
10、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的“记”和《捕蛇者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 苏轼辛弃疾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白杨礼赞》是我国清代作家茅盾的散文。
D: 《孔乙己》中孔乙己想教鲁迅写“茴”字的四样写法。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
( 2 )全诗中,诗人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________(朝代)诗人。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落英缤纷________

②屋舍俨然________

③便还家________

④后遂无问者________

( 3 )分析作者起笔处描绘桃花林的好处。
( 4 )结合文本分析世外桃源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
( 5 )作者既虚构了如此美好的桃花源,又在文末暗示桃花源“仙踪难觅”,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伏尔泰直接面对这种轻薄无聊而又凄惨忧郁的社会,独自一人,眼前是各种力量的联合,宫廷、贵族、金融界;这支不自觉的力量,是盲目的一大群人;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喝彩);这批虚伪、狂热、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伏尔泰,我再说一遍,独自一人对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他接受战斗。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枝笔。(鼓掌)

他用这武器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喝彩)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

各位先生,我们要这样说,因为,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得透亮,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会,平等、让步的欲望和这叫做宽容的博爱的开始,相互的善意,给人以相称的权利,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取消偏见和成见,心灵的安详,宽厚和宽恕的精神,和谐,和平,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温情:________

②坚毅:________

③深邃:________

④睿智:________

( 2 )除了上述四个词语外,你还能找出哪些形容伏尔泰伟大人格的词语?
( 3 )你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非文学作品阅读。

“减负”如何治本?

(事件回放)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 13 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 3 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 5000 元。与此同时,家住广西柳州的李女士儿子即将进入小学,为了填满孩子的暑假时光,她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一周 7 天都排上了课。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

(现象探究)

探究一: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以“研学旅行”为例,近年来,各地都掀起了研学旅行的热潮,大量机构蜂拥而入,市场异常火爆。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
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探究二: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培养方式。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 5 节课,10 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探究三: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一种典型的“剧场效应”。开始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因为教育焦虑,也因为校外培训机构的诱导,更多的人开始加入校外培训大军。教育秩序因此被打乱,最后本不愿意参加的人也被“绑架”着加入其中。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希望孩子在成长跑道上占据优势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剧场管理员”不履行好维护秩序的职责,情况就很可能会失控。家长把更多的金钱投入到校外培训中,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大家在教育竞争上不断加码,站起来看戏还不能满足,还要站在椅子上,而教育资源的总量并不会因为竞争层层加码而增加。每个人都试图寻求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可能就是集体受损。

(专家观点)

多年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为中小学生“减负”。然而,“减负”不能只靠国家和学校,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 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根据《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网等资料编写)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长们花钱让孩子参加游学,但实际上,很多游学项目游而不学,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B: 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 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这种“减”包括降低课程难度,减去超纲的、额外增加的“负担”。
D: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 2 )根据文本内容,你觉得假期“补课热”会导致哪些负面影响?
( 3 )暑假的时候,你妈妈打算给你报研学旅行和一些培训项目,但你又不是很想参加。这时候,你会怎么跟妈妈说?请利用文本的相关内容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致敬英雄,我们把崇高的信念根植于心;致敬奋斗者,我们让拼搏的精神蓬勃发展;致敬青春,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致敬大自然,我们感恩珍惜,和谐共生。致敬一个人,致敬一棵树,致敬一段时光,致敬一个时代……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那份敬意吧。请以“致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拒绝抄袭;③请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与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恨我痴心”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