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小区最近经常出现高楼抛物现象,有时抛下来的是一团子手纸,有时候一包果皮,更有甚者把生活垃圾也整袋子抛下来,可恶至极!怒火冲天的居民们商量在小区门口写一条警示语,以提醒居民要爱护共同的家园,做文明有素质的公民,下列警示语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同顶一片蓝天,共护一方水土。
B: 环保靠大家,关系千万家。
C: 不做缺德事,不损子孙福。
D: 小区是家,人人爱它,高空不抛物,文明你我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B: 南阳野人 , 疏懒性成
C: 刘璋非立业之主
D: 身未升腾思退步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
B: 有人以为细节无关紧要,其实细节常常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 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玉树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尽早做好重建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D: 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 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它、感知它。
B: 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C: 监察组将继续紧盯网吧乱象治理,努力营造健康绿色的上网。
D: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的力量在于“润物细无声”。
6、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像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所在的大兴安岭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寒流,是冷月,是霜花。就说说这霜花吧,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初升的太阳先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变成橘黄,再后来,太阳升起来了,又变成鹅黄,而后,成了雪白。
这里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顶破丰厚的腐殖土,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A: 将梅花盛开比喻成爆竹炸响,形象写出梅花簇簇绽放的姿态,这给远在北方的作者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B: “是寒流,是冷月,是霜花”运用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大兴安岭立春时的独特景象及寒冷的特点。
C: “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出玻璃窗上变幻莫测的景致,表达了作者惊喜、赞叹之情。
D: “给大地绣出生机”运用拟人,生动地展现出一派春草葱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带来春意与生机的喜悦之情。
7、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去(lǔ) 颠(pèi) 笑(chī) 而不舍(qiè)
B: 吊(yàn) 夷(bǐ) 俗(cān) (mù)然回首
C: (bì)美 蝉(tuì) 岩(chán) 长短叹(yù)
D: 痛(zhì) 泣(chuò) 篱(pán) 惟妙惟(xiào)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月球车“玉兔”其实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
B: 这篇报道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C: 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D: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而且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
9、下面语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炼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B: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屡炊烟,它是这里唯一的炊烟。
C: 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D: 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绵。
10、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D: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 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 “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 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晲:斜眼看。

( 1 )试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吴广爱人________

至陈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4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面各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好女人。

( 3 )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 4 )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

(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阅读《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完成下面小题。

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②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④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⑤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生长在中国人民内心、散发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有形力量。我们有的坚强领导,有中国制度的“护体神功”,有民族精神的内在劲力,就让新型冠状病毒来领略中国力量的雷霆之力吧!

( 1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
B: 文章第②段论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C: 第③段列举名言和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 2 )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展开论证的。
( 3 )请从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物,结合人物特点和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他具有怎样的民族精神。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1)以“没想到我如此__________”(自私、虚荣、坚强、幸运……)结合自己个人生活经历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再完成作文。
要求:中心明确,语句通顺,不少于650字。
(2)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农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叫来村民,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
把上面的材料扩写成一篇不少于650字的文章。
要求:以记叙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充实情节,题目自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释迦侔尼”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