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开封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燕京八景之书法艺术)

“燕京八景”因其景盛名美,催发了诗词曲赋及书法碑文等艺术的繁荣。左下图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幅乾隆的书法作品,但最左列“蓟门烟树”四个字散失了。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为其修补,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2、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 ④②①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③①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是一项是( )

A: “MH370”真的终结于南印度洋了吗?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真相的寻找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切终将水落石出。
B: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C: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标准,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D: 回望120年前的黄海硝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壮士断腕,股骨疗毒的勇气和胆魄,坚决根治各个领域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4、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说起话来唠唠叨叨 , 使人讨厌。
B: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 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C: 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D: 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山米感到像犯了罪似的,赶紧说道:“我只是在找玉米罢了。”(《山米与白鹤》)
B: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石榴》)
C: 一座玻璃的峻岭映照出金属和水泥的悬崖绝壁,也映照出朵朵白云。(《走进纽约》)
D: 孤注一掷的滑铁卢搏斗正在连行,炮弹便是投下来的铁色子。(《滑铁卢之战》)
6、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字和书法代表了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根,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B: 莫言的获奖作品《蛙》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 , 击节叫好。
C: 自从今年八月底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出台后,人们对于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就翘首以待
D: 面对世界各国主流媒体,总理从容自信地谈改革、谈民生、谈国际关系,即兴发挥,对答如流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天课外活动,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操场,纷纷踊跃参加体育活动。
B: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还能丰富人的感情。
C: 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D: 为了您的人身安全,请勿用左手启动家电,以防万无一失。
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zhì)热的阳光从空中投射下来,树顶的几处枇杷果,通体透着炫目地金黄,在眼前散发出圈圈诱人的光(yùn),极力冲击着我的视觉。
B: 静静地在塞纳河畔(zhù)立了800多年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集大成者,每一处细节都严谨、理智、精雕细啄 , 而结构与结构的关系如交响乐般配合默(qì)。
C: 蝴蝶使出浑身(xiè)数,扇动翅膀跳跃、舞蹈着,并不因为红花绿草对自己表演的无动于衷而(yùn)恼、泄气 , 它的心思只有一个——绝不辜负岁月赐予的精彩。
D: 当汗水从木匠的额头滴落到木料上时,木料积(zǎn )了一生的香气开始尽情释放,杉树芬芳,樟树清香,刨花和木(xuè)翩翩飞舞,阵阵木香沁人心脾
9、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A: 文段中划线的名词,它和“留美预备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中的“前身”意思相同。
B: 文段中“聚集”一词,可以用近义词“汇聚”来替代。书写“聚集”时注意两字都是上下结构,其中“聚”字共14笔。
C: 文段中“悬岩峭壁”是并列短语,结构相同的如“铜墙铁壁”“和风细雨”等。
D: 文段中,“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句的主干是“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
10、小明同学在博客“岁月如歌”栏目中书写了他对语文的热爱,但是他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请你找出其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小说,体会世态人情,领略时代风貌。鲁迅笔下被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孔乙己,迂腐可笑;俄国作家契诃夫,则有力地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B: 文言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了古人的智慧与胸襟。《鱼我所欲也》让我们了解了战国时期孟子的理性抉择,东汉末刘向编定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则使我们与有勇有谋的唐雎相遇。
C: 阅读诗歌我学会了把握意象。《月夜》中“顶高的树”,《小宏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D: 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欣赏不同文体的风格与魅力。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字,高尔基的《海燕》则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①事,自是羲皇以上人②。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③在,未抵柴桑④陌上尘。

【注释】①晋宋之间:东晋末至刘宋初,陶渊明生活的时代。②羲皇以上人:指上古以远的人。③王、谢:东晋的两大望族,其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④柴桑:古县名,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故乡。

( 1 )这首词从语言风格上“寓庄于谐”,与词前面小序中“________”一词相符合。
( 2 )这首词作主要赞美了陶渊明怎样的人品和陶渊明诗怎样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也 旨:________

②教学相也 长:________

③朕为群凶未定 向:________

亲戎事 躬:________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 4 )【甲】、【乙】两文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人生的老师》,回答下列小题

人生的老师

卞杰

①少年梁实秋的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②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③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梁实秋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在办公室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就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乃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④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老师姓秦,乡间塾师。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被老师另眼相看。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将之作为“附学”。“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的,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

⑤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还有小说。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晚间无事,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侃,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⑥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

⑦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陈未冬。

⑧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怎抵得坚船利炮?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

⑨金庸功课好,作文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写作天赋。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⑩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累。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

⑪这三位文学大家的启蒙师,除陈未冬外,其余两位“已归道山”,一生籍籍乎无名。“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曷可胜道!”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师幼时的文学心灯。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后他们仍要作文怀念,倾注深情。

⑫其实,不独文学家,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个或几个老师令我们感恩,并铭心不忘。

(选自《新青年》2015年11期)

( 1 )选文写的三位老师性格特征鲜明,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

( 2 )阅读第③段,梳理出梁实秋的心理变化。

( 3 )阅读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你从这一细节描写中读到了什么?

( 4 )阅读第⑧~⑩段,说说陈未冬给金庸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影响。

( 5 )在写作中,过渡非常重要。请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写下来,简要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⑪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 1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2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①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②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F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 3 )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 4 )请谈淡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 5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任选其一)
题目一:北极科考队队长贝德在前行途中要求每个队员坚持写日记,记述阳光下美好的景物。返回时因出现特殊情况不得不延期,需在极地度过一段漫长的极夜时光。这让队员们难熬得几乎要发疯。队长让每个队员朗读各自的日记,于是阳光下的美好景物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伴随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一个人在碰到困难,心情灰暗的时候,多么需要沐浴温暖的“阳光”啊!这“阳光”可能是浓浓的亲情、友情,也可能是一种信念、理想,还可以是一则名言、一句劝慰、一株小草、一个眼神……这“阳光”成为鼓舞人们战胜挫折、奋然前行的精神力量。你在生活中拥有这种“阳光”么?
请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以“我的心里美滋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得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③紧扣题目,可以记经历,也可以写见闻,还可以抒发情怀。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半月缺que””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