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下列小说人物“彼此扶持”走到“圆满”的一组是( )
A: 宋江和公孙策(《水浒传》)
B: 保尔和谢廖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孙少平和田晓霞(《平凡的世界》)
D: 简·爱和罗切斯特(《简·爱》)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惟妙惟肖 不容质疑 巧妙绝伦 诚惶诚恐
B: 正襟危坐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因地制宜
C: 众目睽睽 粗治滥造 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
D: 暗然失色 翻来覆去 颔首低眉 抑扬顿挫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垃圾分类很有意义,不仅能增强我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B: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滨江绿道上健身休闲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C: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多种野生动物。
D: 由于中国8名登山队员成功测量珠峰高程,使人们由衷地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担当。
4、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穆莫泊桑,德国的契坷夫,英国的莎士比亚。
B: 《陋室铭》、《陈涉世家》、《桃花源记》、《马说》中的“铭”“世家”“记”“说”都是表示文体。
C: 《童年》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叙述“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D: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庞大复杂的贾府里,能够左右逢源,处理事务有条不紊,人际交往得体恰当;在她身上,也有见风使舵,阴险狡诈,贪婪自私和居心叵测的一面。
5、

下面在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敬词或谦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你可以说:“我在家里恭候您的到来。”
B: 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可以说“请您留步”。
C: 询问长者年龄,应尊敬地问:“您老人家高寿?”
D: 老朋友两人分别十多年相遇,见面时都说:“久仰久仰。”
6、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斋 门槛 絮说 语无论次
B: 绷紧 头颅 笼罩 大廷广众
C: 撬门 荒僻 诘问 悔人不倦
D: 帐篷 疮疤 辫子 切切察察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投资环境的好坏,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都是平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 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C: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 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歼-15飞机在“辽宁舰”航母平台上顺利完成起降飞行训练,标志着我国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有了历史性突破。
B: 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
C: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际上享有声望,而且在国内影响也很大。
D: 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受限于年内全球_____的疫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无法线下面向观众开放。由此,艺博_____,充分发挥线上优势,突破时空_____,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的“云活动”,为国内外观众及学校的广大师生带来了______的视觉盛宴。借由云上项目,足不出户,你也能逛遍艺博的每个角落。


A: 漫延 另辟蹊径 限制 异彩纷呈
B: 蔓延 独树一帜 局限 奇光异彩
C: 蔓延 另辟蹊径 局限 异彩纷呈
D: 漫延 独树一帜 限制 奇光异彩
10、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再次跨越了惊涛拍岸的海峡, 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新纪元。

②读书要读熟读透,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这样才会化作生命 的基础。

5月29日时,累计运抵四川地震灾区的消杀药品1942吨。

A: 开辟 坚定 截止
B: 开辟 坚实 截至
C: 开拓 坚实 截止
D: 开拓 坚定 截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 2 )有人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字误写成了“升”,请你为他解释一下用“生”字的妙处,使他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会再写错。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莲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予独莲之________ ,________ ,

( 2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

( 4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5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 1 )第①段中划线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 2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 3 )本文②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4 )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声的尊重

冯雪珺

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 1 )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2 )“无声的尊重”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细节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 3 )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表达效果。
( 4 )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5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肺炎疫情冲击人心,民生百态引发思考。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经历了特别的生活,目睹许多生离死别,耳闻诸多的规劝训诫……请以此次疫情为写作背景,以“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助手】

可以记叙疫情下的生活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还可以……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他不爱我。”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