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亮作为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它有许多的别称,如“玉轮”“桂魄”“蟾蜍”“ 广寒”“望舒”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也是指月亮。 B: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C: 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崇祯五年十二月”中的“崇祯”都是用皇帝的年号表示时间。 D: 按旧时的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五行缺土,不吉利,补救的办法是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如“闰土”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
2、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家喻户晓 观照 高屋建瓴 C: 脍炙人口 关照 高屋建瓴 D: 脍炙人口 观照 高瞻远瞩 |
3、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疫情( ),对病毒( ),这种结果可想而知!疫情之下,有的国家部分官员( ),导致疫情暴发。中国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本就有着( )的差别,面对疫情的不同态度也就成了显而易见的事实。目前疫情形势依然( ),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A: 无动于衷 置之不理 一意孤行 根深蒂固 严峻 B: 满不在乎 充耳不闻 一意孤行 根深蒂固 严重 C: 无动于衷 充耳不闻 执迷不悟 根深叶茂 严峻 D: 满不在乎 置之不理 执迷不悟 根深蒂固 严重 |
4、 | 请选出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 ) A: 标致 托辞 粗制滥造 正襟危坐B: 奥秘 狼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C: 萧瑟 裸露 不可明状 莫衷一事 D: 挑衅 牟取 冥思遐想 任劳任怨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B: 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和欢呼声。 C: 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 中国虽是经济强国,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其原因是深受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影响,很难主动创新造成的。 |
6、 |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剖(pōu) 挑衅(xìn) 锃亮(chéng) 期期艾艾(ài ài) B: 匿名(nì) 牟取(móu) 媲美(pì) 即物起兴(xīnɡ) C: 裸露(luǒ) 哂笑(shěn) 宽恕(shù) 相形见绌(chù) D: 缄默(jiān) 鬈发(juǎn) 黝黑(yǒu) 龙吟凤哕(huì) |
7、 | 将下面几句话组成一段文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衬上红墙、黄瓦,给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②在公园里,在马路旁,在草坪里,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 ③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了一团团的红雾。 ④细碎的绿叶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 A: ④②①③B: ③①④②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①④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交通部门为了优化出行环境,加快了运河两岸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B: 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C: 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广受观众好评。 D: 国产大飞机等一大批大国重器不仅成为中国“智”造的世界新名片,更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
9、 | 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B: 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 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 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去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五四青年节前夕,身残志坚的蒋萌,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B: 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C: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D: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
阅读《水调歌头》《江城子》,回答问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江城子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 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 1 )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________,乙词以“芙蕖”喻指________。( 2 )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 3 )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 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 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 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 4 )阅读甲词划线词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词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 【乙】 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①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②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节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 【注】①赀:价格。②傅:凭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③涉猎殆遍________ ④以揣摩当世之故________ ( 2 )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人不堪其忧 其真不知马也 B: 切问而近思 泉香而酒洌 C: 必挟策以随 以其境过清 D: 则深湛思之 客之美我者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 4 )【甲】、【乙】两文的读书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
年年岁岁柿柿红
立冬那天,收到了老妈寄来的一大箱子柿饼。
迫不及待地开箱,还是小时候吃过的那样,鸡蛋般大小,外衣襄了一层像面粉一样的白霜。咬了一口,果肉甘如饴糖。
我知道,这一箱柿饼的运费远远高出了柿饼本身的价格,只是因为我们喜欢,老妈便不计成本地寄。其实,不计成本的又何止是运费?这一箱子柿饼可都是将近七自的老爹老娘从沟沟崖崖的老柿子树上一个个采摘的。吃着老妈亲手晒制的柿饼,我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
我的家乡产柿子,沟坎、地头随处可见柿子树。它是一种外表愁厚的树,矮而粗,大多不到两来处就开始分权,权枝同样粗壮,且弯弯曲曲的。树干被黑蔑羧的树皮包裹着,树皮粗糙皲裂,就像故乡贫济而苍凉的土地。
柿子树的低调质朴,还体现在柿子花上。初夏时柿子树才开始冒花骨朵了,米黄色的花骨朵如重子般大小,被四片嫩绿色的花等包围着。经过日子的滋养,才会在枝头就放。盛开的花桑如四方形的倒钟悬挂在枝头,淡黄色的花瓣温润如玉,中间盛着琼浆、吸引着蜂蝶。花落之后,枝头就结满了果子,青涩的柿子果就一直隐藏在绿叶之间,安然度过一个完整的夏天,不慈人注意的。
三个多月的默默孕育,等到秋风乍起的九月,柿子开始由青转黄。再过一个月,等漫山遍野秋叶翻红的时候,柿子树便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奢华的时光。柿红霜叶疏,黄色、色、斑斓色的柿叶开始在秋风中飘落,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黄黄的硬柿和红红的款柿。站在村子的山岭上望过去,长空如碧,寒山肃远,秋草斑驳,枯枝如墨,如果这是一幅画的底色,点级其上的是星星点点的红柿子。红果级满了道劲黝黑的枝头,用来砂的艳和安汁的甜盖惑着各类的鸟雀。
于是,家家户户开始挎着荆条篮筐,扛着长长的滔子去摘柿子了。矮一点的,站在地上,便可摘下。高处的只能举起长长的看子,让顶端的铁钩钩住紧连着果蒂的树枝,往前一推或者向后一拉,柿子便落到布袋里。一树的柿子一个一个这样钩取,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活。用七八来长的木提微成的舀子,越举越重,手臂越来越沉。一直仰头寻果,脖子越来越僵,汗水成涩了双眼,脑袋时时眩晕。好不容易摘完了,树下小山一样的柿子,还要沿着羊肠小道一筐筐背回家,每一趟运输都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
柿子运回家,我们兄弟几个倒头便睡。妈妈则制作柿饼。秋月下,妈妈坐在小板凳上,先把柿子蒂削平,把有蒂的那一面插在锻柿车的三尖又上,左手拿着柿饼刀贴着柿子,右手摇动摇柄,一长串的椅子皮便流泻而下。在秋夜蟋蟀鸣声的陪伴下,妈妈像不知疲倦的纺车,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一萝筐一萝筐削了皮的柿子反射着月亮银白的光,照亮了妈妈辛苦劳作的夜。第二天,我们醒来,发现前好皮的柿子已经放在平房顶上高梁秆做的莲帘上暴晒了。经过暴晒、播汗、吹风、出霜,软化、糖化,最后便制成了甘如馅糖的柿饼。
今天是除夕,空旷的城市里没有鞭地声,人们都在等待晚上的年夜饭。白天无事,我在书房里翻着诗集,翻到了这样的句子:“露脆秋染白,霜合柿子鲜”“秋林黄叶晚霜严,熟蒂甘香味独兼”,就着妈妈寄来的甜美柿饼,把这些诗句一起咽了下去,脑海里浮现出红柿繁的画面……年年岁岁柿柿红,多甜美的柿子。
( 1 )为了让“我”吃上喜欢的柿饼,妈妈除了给“我”寄柿饼还做了哪些工作?的时光”指的是什么?
( 3 )任选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在秋夜竭炸鸣声的陪伴下,妈妈像不知疲倦的纺车,吱破呀呀地转个不停。一萝筐一萝筐削了皮的柿子反射着月亮银白的光,照亮了妈妈辛苦劳作的夜。
( 4 )文章结尾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的童年是在军营中度过的。然而,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不是军营中威武的大炮和嘹亮的军号声,而是那飘着淡淡香甜气的苹果园。
②军营是在离县城东南有十里路的一个山丘上。山丘的南端是五团,北端是六团。父母、我和弟弟妹妹就住在六团家属院的两间平房里。苹果树种在房前屋后,最大的一片是一进军营大门路两旁的斜坡地里。苹果园是我们儿时的乐园。
③春天,苹果园是翠绿的,嫩绿的叶站满了枝枝杈杈。再晚些时候,苹果花开了,那粉红色的苹果花齐刷刷地绽放。微风吹来,送来清爽的花香,而花香又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和五颜六色的蝴蝶,整个营房俨然成了花的海洋,把个刚毅肃穆的军营装点得既威严雄壮又美丽芬芳。每当晚饭后,我和弟弟妹妹以及我们的小伙伴们,便来到苹果园玩游戏,玩得最多的是藏猫猫,也就是捉迷藏。记得有一次,我藏在苹果园最深处的一棵苹果树旁的沟里,沟里长满了杂草,小伙伴们怎么也找不着我,得意的我看着月亮,数着星星,不知不觉睡着了,要不是响起了熄灯号,说不定要在草丛里睡一夜呢。
④夏天到了。苹果树上的果子有核桃大小,那果子是不能吃的,咬一口满嘴涩涩的,你得赶紧吐掉。每到雨后的夏夜,苹果园则是我们最好的去处。傍晚时分,我和弟弟妹妹就拿着手电筒和小铲子,来到苹果园挖知了猴。夏天昼长,趁着天亮我们在果园里寻找着知了猴洞,每当发现一个知了猴洞我们都会异常兴奋,惊呼一声:这有一个!然后用手挑开洞边的土,用手捏住知了猴的前爪,轻轻地把它拽出来。洞深的,就用一根细细的苹果枝插进洞里,待知了猴抓住后,便顺势把它提上来。但知了猴也有狡猾的,你一扒开小洞,它便退到深处藏了起来,这就费些事了,得用小铲子把它挖出来。夜色降临后,皎洁的月光下,看到一个个小东西顺着树干往上爬,用手一抓便是一个知了猴。天阴的时候,就用手电筒照。就这样,一晚上就能捉三四十个,最多的时候能捉半罐头瓶子呢!
⑤转眼到了秋天,到了苹果成熟的季节。苹果的甜香弥漫了整个营房。苹果树上结满了累累果实。有的果树的树枝被苹果压弯了枝头,几乎垂到地上。浓郁的果香勾起了我们的馋虫。一天中午,我和弟妹正在午休,朦胧中听到后窗吱的一声敞开了,只见弟弟从窗户跳了出去。不一会儿,弟弟又从外边爬进屋里,背心里鼓鼓囊囊地塞满了苹果,原来这家伙是去偷着摘苹果。别看弟弟比我小两岁,但他机灵、调皮,胆子也大。当他把背心里的苹果掏出来,好家伙,整整一脸盆的大红星!军营里的苹果树都是部队的叔叔们管护,这时候看护最严,如果被看护苹果的叔叔抓住,那就惨了。幸好弟弟未被人发现,我们兄妹三人美美地饱餐一顿。
⑥到了冬天,苹果园依旧是我们小伙伴常去的地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雪还是很大的。寒假期间,每到雪后,我们便会来到苹果园里,雪厚厚的没过膝盖,苹果树枝上挂着长长的冰凌,在阳光的照耀下,苹果园又成了白色的冰雪世界。我们嘴里含着冰凌,打起雪仗。最有趣的就是堆雪人,堆好雪人坯子,再用铲子修饰一下,用黑色小煤块做雪人的眼睛,用胡萝卜做雪人的鼻子和嘴巴,玩得真是尽兴。晚饭后,疯了一天,真是疲乏极了,很快我便伴着满屋的果香进入甜蜜的梦乡。
⑦离开熟悉的军营,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那飘香的苹果园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常常会想起看守苹果园的解放军叔叔,那个时候难道他们真的没发现我们这几个淘气的小馋猫?还是他们有意“纵容”了我们的顽皮?
(选自2017年08月09日 《
人民日报 》)作者:宫智
第③段: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
第⑤段:秋季弟弟偷偷摘苹果。 第⑥段:________
( 3 )简要说说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苹果园是我们儿时的乐园”这句话的作用。写作提示和要求:①把握原作的内容与精神,注意人称和语言风格的统一;②选择恰当内容,注意详略安排,突出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心理;③充分表现对原作的正确理解和再创作,不得照抄原作;④不可透露考生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