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B: 作者之所以要写小时候脱险的故事,是因为这件事蕴含了一个生活哲理。 C: 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很担心却没有办法,由此可见父亲进退两难的处境。 D: “我”之所以去爬悬崖,一是因为怕小伙伴们嘲笑“我”是“胆小鬼”,二是“我”也确实想尝试一下。 |
2、 | 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náo) 嗔怒(chēn) 瞥见(piē) 矫揉造作(jiǎo) B: 恪守(kè) 箴言(zhēn) 栈桥(zhàn) 前仆后继(pū) C: 纶巾(guān) 逞能(chěn) 惊骇(hé) 自吹自擂(1éi) D: 汲取(jí) 绾发(wǎn) 契合(qiè) 间不容发(jiàn) |
3、 | 下列字形和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愠怒(yùn) 棱镜(léng) 伫蓄(zhù) 疲倦不堪 B: 盔甲(hūi) 莅临(lì) 倘若(tǎng) 美不胜收 C: 屋檐(yán) 急躁(zào) 发髻(jì) 人声鼎沸 D: 搓捻(niǎn) 澄清(chéng) 分岐(qí) 各得其所 |
4、 | 下来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次时代文学公众号是以发扬原创文学作品为主,用文学来表达时代、反映社会的公众平台。B: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病逝,给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个打击,因为他带走了“民族的秘史”。 C: 以古朴的民风和纯粹的人情见长的《望春风》,出自一位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是格非。 D: 诗歌爱好者齐聚杭州进行“读诗”活动,同全国15座城市的爱好者遥相呼应共同纪念海子。 |
5、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B: 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 大家既然欢迎我表演一个节目,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 D: 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精神,胜利终归是你的。 |
6、 |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庆黄金周,你是百无聊赖宅在家,还是去了杭州西湖感受“最忆是杭州”的余韵? B: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行,以开九州,同九道”。 C: 哪怕找不到大海,也要迈出寻觅的脚步;哪怕脚印被掩埋,也请珍惜走过的路。 D: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了梨子、葡萄、西瓜。 |
7、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指责他?B: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C: 水果摊上有橘子啦,苹果啦,香蕉啦。 D: “过来,”他对我说,“这边看得清楚些。” |
8、 | 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乐府诗集》——郭茂倩——宋代B: 《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 《故乡》——回忆性散文——鲁迅——现代 D: 《威尼斯商人》——讽刺性喜剧——莎士比亚——英国 |
9、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B: 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C: 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D: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B: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C: 谁能断言哪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D: 塔克拉玛干的边沿有个罗布泊。 |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生查子·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词是辛弃疾削职后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写。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 ( 1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上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清溪之“清”?( 2 )下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 1 )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诺,期返而食。________ ( 2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 3 )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 5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心底藏着艺术家
奚 淞
父亲突然去世,我慌忙搭机飞返台北。令我惊骇的是母亲:她身着未换洗的灰布丧服,花白而蓬乱的头发上,胡乱别着一朵不成形的白棉线花,看见我,枯黄的脸微颤,仅咧开嘴,显示了无言而深切的哀恸。
①我在巴黎三年,任性地做自己艺术家的梦,不觉间,岁月竟来催讨所有积欠的债了。父亲去世后,母亲能健康而平安地活下去,应比一切都重要。
我从旧书摊买来一大堆内容轻快的杂志和小说给母亲,希望能转移她那郁结于心的哀伤。翻开书页,她的视线茫然滑开。我这才发现:她不只是失去了阅读的习惯,视力也坏到早该配老花眼镜了。我烹煮了一些肉类食物,笑闹着端到她面前,想引起她的食欲。母亲万般无奈地咬嚼两下,趁我转身,又偷偷把食物吐在碗里。我这才发现:她不只是因悲伤而忌肉食,她的牙齿早已缺损,并没有人催促她去装假牙。
谁想到一直照顾人的母亲,其实已经到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呢?
配眼镜、装假牙,母亲都顺从地做了。可是,更多的时候,母亲像是无事可做,只是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地抽,从笼罩的烟雾里,追寻往事的踪影。
为逝者折纸钱的时候,母亲的手才又活了起来。②银亮的冥纸,在她的手上灵巧转动,瞬间成为平整的元宝,翻飞飘落在她膝间的竹篓里。
看母亲折纸钱的手,学美术的我有了新的狂想:为什么不让她学画画呢?趁着一股孩子般胡闹的狂劲,我把画架、画板、画纸、画夹和彩笔都准备好,一股脑儿地堆置在母亲面前。看到这一切郑重的装备,母亲呆了。
以后,好一段时日,我假装不在意,却偷偷观察母亲的动态。我看到她在画架前徘徊、犹疑,终于怯生生地拿起铅笔,试着在纸上轻淡地画了如花生米般大小的孩子,然后匆匆忙忙涂抹掉,生怕别人看见。
我没想到,真有这么一天,母亲会认真而着迷地画起画来呢。她从旧书里翻出一些过时的画片,以刺绣般的耐心,一笔一笔地临摹。
一天,母亲在房里独自大笑起来。许久没听到母亲笑声的我,惊奇地冲进房,只看她一边笑,一边遮掩画纸。
“画得好丑,难看死了。”母亲笑着说。
我看到了,画的是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穿旗袍的女人,侧身站立在镂花的窗边。稚拙的线条擦了又改,直到那苗条的女郎天真地笑起来。原来,母亲临摹的是金嗓子歌后周璇的旧照。当周璇高歌《龙华的桃花》时,也正是父亲母亲在上海相识、相恋的年代!
从记忆深处寻到图像,母亲的郁结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她居然一张又一张地画起画来,起初画妇人、孩子,然后狂热地画起花来,黑白的画面上,开始添加颜色,由淡雅趋于绚烂。
看母亲蓬着花白的头发,鼻端架着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凑近艳丽的花朵细心描绘,有时竟连炉上煮着饭菜都忘了,我才知道:在母亲心底,也藏着一个从未被人注意过的艺术家呢!这艺术家是待子女长成、丈夫去世后,才被释放出来的。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姆妈,看这片繁花》)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不同阶段的内心。________→乍见绘画工具的吃惊讶异→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我在巴黎三年,任性地做自己艺术家的梦,不觉间,岁月竟来催讨所有积欠的债了。(“积欠的债”在文中指什么?)
②银亮的冥纸,在她的手上灵巧地转动,瞬间成为平整的元宝,翻飞飘落在她膝间的竹篓里。(结合语境,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读书是快乐的
国洪琨
①与书结缘,还是在孩提时。那时我的小叔在家开了一个小书店,专门出租连环画。借着这个便利条件,“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小学时代。尽管那时读书还似懂非懂,却初步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②参加工作后,时值“文革”文艺萧条时期,伴随我的只有平时积攒下的一堆书籍,时常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孤独无依,只有以书为伍,读书解闷。本是无奈之下的阅读,却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收获。读书之时,心如止水,心无旁鹜,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日复一日,渐渐养成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爱好——读书。
③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拜访罗贯中,去聆听鲁迅大师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以书为伍,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清纯;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儒雅。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犹如置身其中。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陶冶性情,益人心智,发人深省。
⑤___________________。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份恬淡求知的心境,一颗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让心绪得到安详和宁静。书又是益友,当你痛苦时,书给你抚慰;当你困惑时,书给你解疑;当你迷茫时,书给你指路;当你消沉时,书给你振作。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⑥__________________。潜心书海,酿就读书人一份无拘无束的读书快意,而所谓的增长知识都是在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快乐阅读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同一本书,年轻时读,多半出于猎奇的心理,不能深味;中年时读,便能领会书中精髓,得到洞悉与启迪;年高时读,则犹如人置高处,一览无余。即古人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观月”。由此看来,读书的品位也是渐入佳境的。
⑦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无字之书。漫漫人生,光阴似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脚踏实地地撰写人生之书的每一个章节。如今,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满眼的物欲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和濡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读书,便可忙里偷闲。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份,若非有意有情,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参悟天地,投入社会。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修心养性,增知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1 )下面三个句子是④⑤⑥三段的中心句。请根据文段内容,分别将其还原到相应的段首横线上。A.读书之得,渐入佳境。
B.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
C.读书之喜,结良师益友。
( 2 )请认真阅读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读书是快乐的”?要求:①拟写一个恰当的题目;②能够相对完整地记述活动过程并具体描述活动中某一场景;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如有需要,请用A,B,C代替;④不少于600字。不抄袭本试卷中阅读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