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枢(shū)纽 粗犷(kuǎng) 茅塞(sè)顿开 B: 管辖(xiá) 悯(wǎng)然 泰然处(chǔ)之 C: 愠(wēn)色 冰窖(jiào) 锐不可当(dāng) D: 附和(hè) 造诣(yì) 杞(jǐ)人忧天 |
2、 | 下列划线词语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狡黠(xiá) 前眺(tiào) 俯首(fǔ) 前瞻(zhān) B: 商贾(gǔ) 隘口(ài) 荒冢(zhǒng) 粗犷(kuàng) C: 尴尬(gà) 徘徊(huái) 龌龊(chuò) 扼守(è) D: 羁绊(jī) 流杵(chǔ) 静谧(mì) 鸿鹄(hú) |
3、 | 下列加线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B: 绽(chàn)出 打折(zhé)了腿 一曝十寒(bù) C: 嗟(jiē) 偃(yǎn)旗息鼓 有恃无恐(shì) D: 阴晦(huì) 惘(wǎn)然 一蹶(jué)不振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闰土命运悲惨,是由于当时社会兵、匪、官、绅的残酷压榨造成的。B: 林中小溪能否顺利到达大海,取决于它的坚定的信念。 C: 鼎湖山的泉声,浸着月光,听着格外清晰。 D: 姜堰教育局围绕“建设教育强区”的目标,努力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5、 |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 ②③④①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强小心翼翼地走过独木桥,然后深深舒了口气。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班级课本情景剧表演时,他那滑稽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D: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市内不同小学,大家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 |
7、 | 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C: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8、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的《石榴》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来结构全文,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则按照“赏花—惜花—思花”的思路来结构全篇。B: 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以举例论证为主,而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则以道理论证为主。 C: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都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揭示了世态的炎凉。 D: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代的魏学洢,课文按照空间的顺序细致地描述了核舟和舟上人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
9、 |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的这段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它出自( ) A: 奥斯特洛夫斯基《暴风雨所诞生的》 B: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D: 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
10、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靠的是悠久的历史文明造就的。 B: 阳光明媚、四季花香的攀枝花,正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着八方来客。 C: “世界园艺博览会”5月在中国北京举行,每天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D: 我省要全面加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1 )解释下面词语,①衾:________ ②掣:________ ( 2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3 )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 4 )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 ( 5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 B: 正患已不能知/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 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 D: 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 ( 2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 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 安可/诬一世之人 ( 3 )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 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贷”“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 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 4 )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 5 )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彝存在哪些问题?( 6 )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家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夜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子。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子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突然拧亮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 。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子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子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泡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子。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子里的灯没有再亮起。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子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子里的灯又亮了起来。从那团黄色的灯晕中,我总觉得,那一盏灯光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子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打听了几户人家,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说是到成都工作的儿子那里去了。
⑾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那手里握着的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⑿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⒀然而那条小巷子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闪烁,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⒁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子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 1 )“一盏灯”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________作用。两个鱼罐头
①住院那段时间,我时常到医院附近走走,既是散心,也是锻炼。
②医院坐落在城乡结合部,人流并不多。出医院门右拐,行约数十米,是那家小食品店。食品店的门面约十米长,开架供货,顾客可以走到店堂里挑拣。老板是个50多岁的中年汉子,一口江西口音,和和气气的,给人很容易接触的感觉。散步时,我就时常到店里来看看,与老板说说话。
③不知什么缘故,每次到店里来,我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老板穿一套并不合时的灰色西装,花领带与衣服不很相配,系得也不好,时常歪在一边。去的次数多了,老板就跟我偶然谈起:租金又上调了,隔壁又开了一家新店,脸上却始终是波澜不惊的。
④那是快出院前的一天,我到了店里。老板在整理货架。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五六岁,面黄肌瘦的,穿一套不合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是有几天没梳理过了。正看着,老板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看好了吗?要买什么?”
⑤小女孩转过身,怯怯地,忽闪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张张嘴,没说话。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来的,但从没买过东西。看到他这样友善地对待一个不买东西的小孩,我说:你人不错。他说,做人嘛。正说着,小女孩似乎选定了物品,问:“这能买吗?”老板说,当然能。
⑥小女孩手指的,是一排罐头。但那里,既有鱼罐头,也有肉罐头。老板走过去,俯身,问:“鱼罐头,还是肉罐头?”“鱼。”小女孩轻声说。“你买这鱼干嘛?活鱼营养好。”我说。“妈妈病了。我们是山里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
⑦小女孩轻轻的话语,让我感动。老板显然也是受了感动。他问:“你想买哪种?”“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想要哪种?”“我想要这,”小女孩用手指点点两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她点的罐头,一种是凤尾鱼,另一种是豆豉鱼,标价分别是十七元三角和十五元。
⑧小女孩边说,边从裤袋里抽出手,张开。她那只小小的手里,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纸币和六枚硬币和:八张一元的,四枚一元的,两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一枚五分的,一枚一分的。硬币上,粘着孩子的汗汁,有些潮,还有一些泥垢。
⑨这才是多少钱呀!可对一个山里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就是她全部的积蓄和财富了,也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⑩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对我说:“别伤了孩子。再说,还用你来?”他笑对着孩子,张开手:“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
⑪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凤尾鱼和一罐豆豉鱼,用塑料袋装起,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⑫此后不久,我就出院了。
⑬打那以后,3年多了,我再没见过那个小女孩,也没再见过那个老板。可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 1 )选文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能看出中年汉子他________,第④自然段的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则暗示了________。 只要真心喜欢,每一种生活都会拥有无限精彩;只要心存感激,每一段经历都会留下美好回忆;只要积极面对,再艰难的日子也会充满希望的阳光。以“我的_______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题目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认识深刻。③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