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汝州市纸坊镇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侯 椰瓢 响午 鬓发
B: 催促 兀自 商贩 勾当
C: 劈手 朱砂 端地 絮絮甛甛
D: 打劫 柳荫 死心塌地 黄泥岗
2、词语积累——下面各项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B: 他面对一些重要的比赛时,总是能够扛住压力,目空一切 , 所以每次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C: 他明察暗访,四处打听,然而要在人海茫茫的广州寻找一个行踪不定的人,简直有如海底捞针
D: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觋,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3、以下对《海底两万里》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鹦鹉螺号一行人在两万里海底环游中,经过了深邃的海沟、活跃的海底火山,见识了名贵的珍珠,经历了轻松的触礁脱险、危险的冰山绝境、残酷的章鱼大战。
B: 尼莫船长是一个神秘浪漫的人,也是一个反抗压迫、支持正义的战士,他击沉战舰是正义的行为,阿龙纳斯教授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
C: 《海底两万里》是科学和幻想碰撞的产物,也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的漩涡吞噬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很有可读性。
D: 《海底两万里》是 19 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探险小说,除了文学价值之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并列复句。
5、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他潜心研究,对这项工作的掌握已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B: 开幕式差强人意 , 说明主办方还是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C: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D: 由于在伦敦奥运会表现出色,林丹一下飞机就受到记者们的围追堵截,真可谓炙手可热
6、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前不古人,后不见来者
B: 君问归未有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 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 雄兔脚扑 , 雌兔眼迷离
D: 萧关逢骑,都护在燕然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7、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鲜不顾世界各方的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B: 危难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C: 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 , 笑容满面
D: 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8、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 ;你要住在崖下, ;你要住在林间, ;你要住在村头, ……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 ②③④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9、读语段,找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了六个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造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亦是人最应该拼搏的阶段。“青春的底色是爱国,青春的支点是奋斗。”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活力的群体,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是“(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年该是纯朴的、勤恳的、充满热血的,而不是狡猾的、懒惰的、圆滑世故的。


A: 文中的加点词“纯朴”“勤恳”“狡猾”“懒惰”词性一致。
B: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
C: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将“造就”修改为“练就”。
D: 远大理想、伟大祖国、时代责任、品德修为四个短语类型相同。
10、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怒(háo) 挂(juàn) 塘(ào) 俄(qǐng)
B: 布(qīn) (sàng)乱 此屋(xiàn) 大(bì)
C: 突(wù) 广(shà) 冰辙(niǎn) 两(bīn)
D: 口称(chì) 两(jì) 红(xiāo) 牛头(xì)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诗的前两句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
(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筋骨/无案牍之
B: 乏其身/庭下如积水
C: 必先其心志/何而不平
D: 舜于畎亩之中/有时朝白帝
(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出无法家拂士/水不在深有龙
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渔者歌曰
C: 征于色,发于声,后喻/面山
D: 舜发畎亩之中/相与步中庭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B: 一个国家要避免“亡”,必须具备内有“法家拂士”和外有“敌国外患”两个条件。
C: 文章运用排比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说理,行文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D: 文章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得出国家没有外忧内患就会灭亡的结论。
( 4 )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

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他们拼装成桥墩;在桥墩上把他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节选自《彼此的抵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注】茅以升(1896﹣1989),著名科学家。本文写于1979年。

( 1 )选文中,作者想像中的“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和特点?请用三个词语加以概括。

( 2 )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组成部分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 3 )文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古人的名、字、号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圣”)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可能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地名、官爵名和室名(或斋名、轩名)。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戒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这些命名是取自官衔。还有取自室名或轩名的,如王夫之号姜斋、辛弃疾的号稼轩(姜斋、稼轩都是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取自亭轩名。

( 1 )下列对“古人的名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名字的使用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来说,称自己时用名,称呼对方时,用对方的字。
B: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是有关系的,可相同,可相辅,可相反。
C: 古人的名字有时会来自典籍,如曹操和陆羽的名和字。
D: 古人名字须表示家族中的行辈,苏轼、苏辙俩兄弟的名字就是如此。
( 2 )下列对“古人的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的号可分为别号、谥号、绰号,虽说是别人取的,但是固定,为人熟知,有些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姓名。
B: 古人的号不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C: 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不是人人死后都能有这样的称呼。
D: 绰号一般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是对人的形容和刻画。
(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古人还会用地名、官爵名、室名等代替人的姓名,如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昌黎是地名,这样称人是表示尊敬。
B: 古人的名、字、号反应了古人的礼教文化。
C: 无论是名、字还是号,都要得到家庭、社会的认可、熟知才有效。
D: 古人的名、字、号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的家族、经历和志趣,进而了解人物。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除夕夜,万家团圆时,一张红衣小女孩泪别“迷彩妈妈”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孩子不哭,妈妈要去帮助更多人!”这位女军人捧起女儿的小脸那一幕,感动了无数人。照片中的女军人是陆军军医大学参谋吴娅利,大年三十,单位接到上级命令,紧急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面对女儿的眼泪、家人的担心……作为医疗队指挥协调组成员的吴娅利强忍眼泪别过脸,狠心走出家。后退的理由有一百个,但都抵不过让她前进的那一个。

要求:请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再拟题目,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记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议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恩及若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